本文作者:小思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英语

小思 09-18 7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英语摘要: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英文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语言。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市...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英文

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语言。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较早对此作过论述的有Habermas,Campbell和Wales等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Hymes。他的交际能力观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Hymes是针对Chomsky对语言能力(1inguistic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1inguisticperformance)的区分而提出交际能力概念的。他认为,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实际上要比Chomsky规定的范畴大得多,不单是分辨语句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包括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Hymes交际能力观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因此,要避免语用失误,说话者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即语音、语法、语义规则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   由于中国人多从集体或他人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而英美人则以个人的好恶或兴趣爱好方面考虑问题,这种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均有表现。   1、对他人致谢的应答   当为他人做了件好事而受到对方感谢时,中国人多从集体责任的角度考虑应答;英美人则从个人意愿和兴趣考虑应答,为他人提供服务,完全出自于个人心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去做呢――这是英美观念。   中国人:   A:谢谢你的盛情款待。   B: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或: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英美听到这种应答,他会感到失望。因为他认为,既然这种款待是一种“责任”,是出自于上司的旨意,那就不是对方个人的心愿。   英美人:   A:Thank you for your hospitality.   B:It’s my pleasure./With pleasure.   2、为他人服务的问话   商店营业员和图书管理员为他人服务时的问话,也表现出是以对方为主还是以自我为核心。比如到了中国商店,营业员会问:“你想买什么?”;到了图书馆,管理员会问:“你想借什么书?”。但在英美国家,他们则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May I help you?”.一个问的是你:一个问的是我。一字之差,显示出了文化上的差异。   3、课堂上老师问话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常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你们明白了吗?”,是向“你们”提出问题:而英美教师则说: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是从“我”的角度发问。   4、对待赞扬的态度   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影响,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欣然接受他人的赞扬,只要表示一下谢意即可。   中国人:   A:你工作做得很出色。   B:不!不!差远了。   英美人:   A: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中国人:   A:你这条裙子真漂亮。   B:不!不!不怎么样。只花了五元钱。   英美人:   A:Your skirt is very nic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you like it.   (二)对个人隐私的界定与态度   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则视为隐私不宜询问,否则被视为侵权。   1、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刘方的关怀,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需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暄:Hello! How are you?对方不考虑自己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 ?   2、询问对方个人情况话题   对中国人来说,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均被视为对对方的关怀,是亲近的表示,但英美人则认为触犯了他人个人的隐私权。在一般情况下,两个英美人士见面时不询问对方的姓名和年龄。What’s your name?这句话,只能用在学校教师问学生、在医院医生问患者,在法庭法官问被告等场合。至于婚姻状况,也不宜询问,因为发问后有时会使对方难堪。至于工资多少,更是绝对保密。   (三)礼仪习俗差异   1、邀请用语   中国人邀请英美人赴宴时常说:“为了向客人表示欢迎,特备便宴为诸位洗尘。”对方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感到高兴。他们觉得设“便宴”招待他们,可能因为他们地位低下。但当他们见到丰盛的宴席摆上来之后大为诧异:难道这是便宴吗?于是有的外宾便不解地问:Is this an ordinary dinner you usually have as family dinner?   2、宴席上劝喝的习惯   按中国人传统,劝吃劝喝是对朋友表示亲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英美人一般不劝,只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对方自己决定,强行劝吃劝喝被视为不礼貌,甚至是侵权行为。故在他们看来,饭吃过饱,酒喝过多,或剩饭、剩菜太多均为不文明的表现。不了解这些差异,也会造成交际失误,使对方为难。   3、做客之后的告别语   中国人做客谈话之后客人离开时常说:“实在对不起,占用了你这么多时间”,这本来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只是表示对主人时间的尊重。但如果对西方人这样说,他们很容易产生误解:既然你感到和我谈话浪费了我的时间,那么这种谈话就是无意义的。因此他会觉得受到轻视和侮辱。他们谈话结束时一般说,“It’s very nice having a talk with you.”这样说,双方皆大欢喜。   4、旅游归来告别语   中国人带外宾旅游归来时常说:“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You better have a rest”而英美人尽管确实精疲力竭,但决不表现出来,通常回答:“No!No!It’s a wonderful day!”以此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学会英语,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在与西方人的接触中闹笑话,甚至产生更大的误解。所以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本身要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中西方文化有透彻的了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语法和词汇,应当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多接收一些跨文化知识,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适当地将文化教学穿插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通过不同文化间极大的反差,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矛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国家的报纸、报刊。一方面可以学一些地道的英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与我们中国人的差异。除此之外,让学生看英文电影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惯用的方法,但是看完之后决不能不加回顾,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可以将某些片段重点加以讲评,解释其中的文化现象。   (三)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讲授语法、句式等课本内容外,还要适当穿插英语国家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英语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从中吸取西方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演一些英语短剧,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作为听众的学生应当鉴别出短剧中的一些不符合西方文化的错误,这样就能把所有的学生动员起来,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印象更加深刻。      四、结束语   语言是手段,文化是目的,通过语言教授文化是开放社会和多元化条件下语言教师面对的挑战和责任.语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挥者,更是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导演;既要教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更要讲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变迁、适应和交融.实现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真正衔接,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我们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袁昌寰.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   [4]梁镛.跨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与来自他国的人们进行交流。当下,这种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不可避免甚至是频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在跨文化交际中关注中西方差异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5]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6]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作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性语言,英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是各个学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门必要课程。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阅读教学则是英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该文首先论述了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必要性,其次对英语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碍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视角;英语阅读;教学英语

阅读涉及的材料知识面广,信息含量大,并且包含了大量的源语言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内容。英语阅读的实质是阅读者通过语言与作者进行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形式的阻碍,对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一个过程。语言因素中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在词汇、句法、篇章等;非语言因素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和各个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教学学科,而绝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缺少直接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所以英语阅读成为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若要提高阅读水平,就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都会出现下述问题:学生将文章中的生词和语法知识通过工具书查清楚后进行阅读,而阅读完文章之后仍然不知所云,这便是缺少跨文化知识作为阅读支撑的直接体现,词汇、语法知识可以通过工具用书查明解释,而跨文化知识则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培养。

2英语阅读中跨文化障碍分析

语言因素

1)词汇

词汇是英语阅读中最能直接体现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主要因素,语法为第二影响因素。英语中有些词汇不仅具有其表面意思,且将其放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中国文化中将孔雀作为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peacock则为炫耀、骄傲的意思。如果学生不清楚类似词汇在源语言中的具体涵义,则会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障碍。除过一些简单的名词,英语阅读中的专有名词也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例如UncleSam指代美国政府而不是一个名为山姆大叔的人。

2)俗语

俗语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文化精华所在,并且正宗的英语文章中往往会包含大量的俗语,对这些俗语没有清楚的认识就会产生曲解。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为“Speakofdevilanddev⁃ildothappear”。这句话在汉语中可用“说曹操曹操到”表示。如果学习者无法理解这些俗语,则会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

3)语篇

英语阅读往往是以语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因此学习者在进行阅读英语文章时应该了解整个文章的文化背景。众所周知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西方作品的文章结构会使阅读者无法找到文章的主要主旨。

非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学习者理解自身文化与源语言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提升英语阅读效率的基本要求。学习者在阅读时往往会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文章,从而导致其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真是思想,影响了阅读效果;西方人在写作时通常会应用演绎模式法,而中国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应用归纳模式法,这两种不良思维方式主导下的写作、阅读思路会使中国学习者在进行英语阅读时难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者在进行阅读时经常会用刻板印象理解文章。例如,亚洲人认为美国人比较开放,美国人认为亚洲人比较节俭,所以应用刻板印象进行阅读会对文章产生误解。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分析

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英语文化知识导入应该遵循系统性、紧密性、实用性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严格按照这一原则进行。

1)阅读教学前应介绍相关文化背景

阅读文章的相关背景一般包括社会制度、年代背景、历史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因此要求英语阅读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具有跨文化的敏感性。在介绍相关文化背景时教师可以应用对比法将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并且以不同形式将文化素材向学生直观的展现出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2)阅读教学时导入词汇、俗语、语篇等文化知识

一般情况下词汇的文化导入主要应用比较法,即比较同一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词汇。可以应用讲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导入俗语,这种直观的形式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3]。篇章结构文化导入可以应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分享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不同理解,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阅读思维。

3)阅读教学后的跨文化知识巩固

知识巩固是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必要步骤,因此教师可在阅读后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对知识进行巩固。具体的实践性训练包括口头训练进而书面训练两种形式。口头训练有角色扮演、口头复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增加其非语言行为,从而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书面实践内容包括应用所学文化知识进行造句、翻译或者写作等,这种锻炼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因素,并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跨文化障碍的意识和能力。

1)不断提升其语言知识范围

一篇阅读文章中涉及的语言知识非常多,因此阅读者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是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学生应该在阅读课前积极主动的对文章进行通读,并且把不理解的词汇、语法标注出来并一一查阅相关资料。其次还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这样才可以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快速地了解文章主旨。

2)树立跨文化意识

树立跨文化意识是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前提,只有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时才能在阅读文章时意识到跨文化现象的存在,并且用客观、了解的心理取理解文章涵义。在进行阅读时,阅读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中式思维理解文章,从而不断提升其英语阅读效率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提升其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持续性动力。若要增加英语文化知识的广度,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只简单地依靠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应该在课后不断阅读相关文化知识,做好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从而为其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4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英语阅读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做好英语文化导入工作,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伊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孟巧玲.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杨桂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朱怡.五年制高职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广场,2015,12:80-81.

[5]蒋珏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4:83-84.

在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推动下,跨 文化 传播日渐频繁。随着跨文化传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影响深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化多语境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探讨和研究已经备受关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学把伴随语言交际过程的辅助表达行为称为副语言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副语言在非语言声音、语空和功能性发声上有显著的差异性,解析这些差异性,恰当地运用重读、音调、停顿、延长语音、话轮转接、功能性发声等规律和技巧,以提高跨交际的能力和效果。

论文关键词:副语言;跨文化;文化差异;技巧

副语言(Paralanguage)又称为类语言或伴随语言、辅助语言。副语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来协助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言语技巧的总称。作为语言符号的子系统,副语言行为始终贯穿于言语交际过程,并且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副语言作为语言交流的辅助手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解析副语言的文化差异性,阐述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的话语意义和交际功能、副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技巧,以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副语言分类

语言学文献中把副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副语言是伴随语言的某些声音现象。曹合建将副语言分成个人音质符号(voice identifiers)主要指由生理条件决定的个人声音特征,由语音的非切分成分构成,如一个人的音色、音速、音域、音延、节奏等,能反映个人的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语音修饰符号(vocal modifiers)主要对语义起修饰作用,如笑声、哭声、打嗝、打哈欠等;语音区别符号(vocal charactefi-zers)主要具有决定话语语义的作用,如声音的响度、音高、音量、音速的变化以及对发音器官加以控制而产生的表示不悦、愤怒等情感因素;语音分隔符号(vocal segregates)主要是更深入、细致地反映说话人的意图、状态等,通常用“um”、“ah”、“tlh”和“嗯啊”、“嗯哼”一类的有声符号;语音替代符号(vocal alternates)主要指那些较为准确地把特殊的言语意义表达出来的副语言行为,其作用是取代某些词或话语。

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狭义的副语言的特征,而且包括非声音特征,如体态语、客体语、语等。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属于狭义的范畴,即没有固定语义的有声行为,包括停顿和沉默。

二、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差异性比较

副语言作为非语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际中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特性及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社会成员的习俗、习惯、 思维方式 和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是信息的内在表达,比较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副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对于更好解和开展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

1.非语言声音的差异

非语言声音是一种无固定语义却可以传递交际信息的声音,这类声音不是分音节的语言,而是发出声音的“副语言”。如谈话的音量的控制,英语国家的人公开时可以开怀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欢庆会上也会放声大笑,但是在讲课、私下交谈或打电话时声音却比中国人低得多。另外,英语国家的人讲话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表达方式又不想终止发言时常常发出一种声音分隔信号llll或unh,意思是“请稍候”。中国人常常用“这个、那个”来填补空白。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冷时,会紧抱双臂并发出brr声音,中国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表示为疼痛,尤其是烧伤疼痛。又如中国人在听别人讲话时常常发出mm lllm声,表示在专心静听,英美国家的人却会将这一声音误解为Okay!Okay!I understand,Hurry up and finish talking!

2.语空的差异

语空就是指在运用常规语言进行交流时所出现的话语停顿和沉默。把沉默纳人副语言的范畴,实际上也是广义的语言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音量值为零的语言。中国人的“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引起文化冲突。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沉默的态度,如 报告 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地听,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作出反应;在餐桌上只劝吃劝喝,交谈却不足。中国人将“沉默是金”作为信条,认为停顿和沉默既可以表示无言的赞许,也可以表达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附和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

3.功能性发声的差异

有些副研究者把功能性发声又称为“特征音”,属于语音修饰符号范畴。在情绪和生理音的控制方面,国家的人非常注意合理地控制,如打哈欠声、打喷嚏声、打嗝等,如无法控制,通常会表示抱歉。对于生理音的控制会更加严格,在他们认为,在他人面前发出生理声音,是缺乏修养、失礼的表现。而中国人往往在这方面不是很在意,在他们看来,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法控制,也不必控制。又如对待吹口哨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在熟悉的人面前吹口哨,尤其是男子对女子,往往被认为是对对方容貌的赞美。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三、副语言在跨交际中的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 英语学习 者要熟练掌握副语言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把握副语言的表达规律,了解副语言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将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把握发声韵律特征,避免文化冲突

副语言是有声但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中国人讲汉字有四个声调,不同的声调,即使同一个字,意思表达也千差万别。英语中却是通过语句的重读、语调、停顿和延长语音等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表达不同的意思。

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读不同,话语的意义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car,在这个 句子 中,重读“You”,特指你,而不是别人;重读“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动作行为;重读“the car”,说明得到的是汽车,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随着重音的改变,句子的语用和话语意义也不同,重音运用不当,将会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语调指说话人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升调、降调、升降调、降升调。不同的语调带有说话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kind,用不同的语调,会表达不同的语义。用正常陈述句的语调,句末用降调,表示“她是位善良的女孩”;句末用升调,表示不确定性,一种猜测和怀疑,“她真的很善良吗”;在“is”处降调,表示肯定,指“她确实善良”;在“is”和“kind”处用降升调,暗示“她很善良,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顿是语音分隔的一种表现形式,停顿在交际中传递着重要信息、聚焦重点、引起听众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时,说到:“The games 0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这句话中使用了停顿,充分地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引起了听者的高度注意,也达到了表达的效果。

延长语音是一个音素在一个词、 短语 或句子中读音时间的长短叫音的长度。说话者可以通过延长单词或单词中的语音来表达说话人的不同语用意图或话语意义。例如“I’m coming,”这旬日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延长语音使用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Tony是个调皮的男孩,妈妈让他去拖地,他正在打游戏,这时他拖长了语音“coming”,表示了厌烦和漫不经心的态度。随后,他很费力地在拖地,这时妈妈叫他去吃晚饭,他同样回答了“I’m coming,”但语音显得干净利落、嗓音宏亮,这时却表达了他如释重负、逃避责任的情绪。

2.恰当地运用“话轮转接”,避免沉默不语

“话轮”的含义是指给予说话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实际所说的话语。20世纪70年代,学家萨克斯(H,Sacks)、谢格罗夫()、杰弗逊()提出了“话轮转接”理论,来说明话语中发言者的变换问题。邓肯将话轮转接分为三类:话轮放弃提示(turn—yielding Cues),讲话人示意自己已讲完,听话人可以说话了,常见的技巧是讲话人语速放慢,然后用缓冲语,如well,you know,听话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讲话了;话轮回归提示(back—ehannehng CUeS)话轮放弃信号以后示意自己不想说话,希望继续听下去,常见的形式是Mm或Ull huh,或用升调0h,鼓励讲话人继续讲下去;话轮维持提示(turn—maintinng cues)是采用加强音量变化和加快讲话速度的 方法 来抑制听话人的发言要求。如用Ah之类声音填补讲话过程中的停顿,不给对方以插话的机会。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作出有声的反应,不可沉默不语,更不可毫无反应,交谈时要注意话轮的自然转接。

3.正确使用功能性发声,避免语意模糊

功能性发声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取决于讲话人在一定语境中的态度,伴随着言语的笑声、哭声、低语声等的副语言,对话语意义起到辅助修饰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丰富,语意更加明确,有利于信息的准确表达。例如:Jack:MayI have alook at your new pen?Alice:(Sroiling)as you like,Alice的微笑赋予了“as you like”更为直接的态度——允许。如果Alice采用了"yelling"的态度,则表明了Alice的愤怒、不耐烦,那么Jack可能就会打消看这支笔的念头。可见,功能性发声的正确表达,强化了话语意义,避免了语意模糊。

浅谈跨文化交际对 商务英语 翻译的影响

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商务往来的逐渐频繁,商务英语翻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商务英语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多种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结果的准确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各个因素进行了 总结 ,分析出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结果的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

1.交际语言方面的因素。

商务英语翻译主要是对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解释和转换,因此交际语言方面的差异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性比较大,有些语言对于语句的顺序比较看重,但是有些语言主要是侧重于感情的表达等等;第二,句式结构方面的差异,一些语言的句式结构比较复杂,各种词性的词语出现的位置多种多样,翻译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些语言的句式结构较为简单,各种词性的词出现的位置也比较固定。

2.思维方式方面的因素。

对于英语和汉语来讲,在进行相互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侧重语法和句式等的分析,而且还需要注重思维方式和感情方面的差异性。其在思维方式方面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众所周知, 英语文化 国家的思维方式较为具体,从而影响着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含义也较为直接;但是,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较为抽象,汉语的语法和句子含义也较为深入,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之间进行转换;第二,在逻辑表达方面,英语主要是从小到大的表达方式,往往重要的因素放在句子的最后面;而汉语的逻辑表达是从大到小的方式,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放在最前面。

3.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社会文化对商务英语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区域文化方面的差异性,比如:英国与我国在区域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区域的差异造成了气候、环境等存在多种差异,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需要注意生活区域的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第二,在宗教习俗方面的差异,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们普遍信奉____,而我国主要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因此在其文化中会产生很多与宗教有关的文化信息,需要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进行格外的注意。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策略

1.需要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文化,即使都是使用英语的国家,其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提高,需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地学习,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所以需要对多种文化进行深入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第二,通过不同的 渠道 了解相关的文化,为了更好地促进世界交流和发展,很多国家通过多种媒体方式积极展示自己的文化,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其文化进行学习。

2.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常见的翻译方式:直译主要是指,对英语中的一些词汇或者句式直接进行翻译,这是因为受到跨文化的影响,一些英文中的词汇或者数字,很难找到对应的汉语翻译;相反,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过来之后大家都能够了解相应的意思。例如:英文中沙发和高尔夫的翻译等等;意译的方式,英文中的很多词汇虽然本身具有的含义有限,但是组成句子之后,整个句子的含义就变得深刻。如果按照词汇进行逐字翻译,无法体现其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方式,一定要注重将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

3.注意特殊商务英语词汇的翻译。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商务词汇虽然在其他场景下有着其他的含义,但是作为商务英语的词汇,其含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词汇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对商务英语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包括其文化背景和相关词汇的运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进而克服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难题。

小结: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得商务英语翻译的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下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而提出了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顺利开展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立青.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及应用策略[J].科教文汇,2015(2015年17):167-168.

[2]王昕.试论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23):253-254.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英语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与来自他国的人们进行交流。当下,这种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不可避免甚至是频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在跨文化交际中关注中西方差异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5]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6]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作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性语言,英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是各个学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门必要课程。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阅读教学则是英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该文首先论述了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必要性,其次对英语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碍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视角;英语阅读;教学英语

阅读涉及的材料知识面广,信息含量大,并且包含了大量的源语言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内容。英语阅读的实质是阅读者通过语言与作者进行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形式的阻碍,对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一个过程。语言因素中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在词汇、句法、篇章等;非语言因素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和各个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教学学科,而绝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缺少直接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所以英语阅读成为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若要提高阅读水平,就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都会出现下述问题:学生将文章中的生词和语法知识通过工具书查清楚后进行阅读,而阅读完文章之后仍然不知所云,这便是缺少跨文化知识作为阅读支撑的直接体现,词汇、语法知识可以通过工具用书查明解释,而跨文化知识则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培养。

2英语阅读中跨文化障碍分析

语言因素

1)词汇

词汇是英语阅读中最能直接体现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主要因素,语法为第二影响因素。英语中有些词汇不仅具有其表面意思,且将其放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中国文化中将孔雀作为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peacock则为炫耀、骄傲的意思。如果学生不清楚类似词汇在源语言中的具体涵义,则会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障碍。除过一些简单的名词,英语阅读中的专有名词也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例如UncleSam指代美国政府而不是一个名为山姆大叔的人。

2)俗语

俗语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文化精华所在,并且正宗的英语文章中往往会包含大量的俗语,对这些俗语没有清楚的认识就会产生曲解。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为“Speakofdevilanddev⁃ildothappear”。这句话在汉语中可用“说曹操曹操到”表示。如果学习者无法理解这些俗语,则会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

3)语篇

英语阅读往往是以语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因此学习者在进行阅读英语文章时应该了解整个文章的文化背景。众所周知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西方作品的文章结构会使阅读者无法找到文章的主要主旨。

非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学习者理解自身文化与源语言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提升英语阅读效率的基本要求。学习者在阅读时往往会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文章,从而导致其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真是思想,影响了阅读效果;西方人在写作时通常会应用演绎模式法,而中国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应用归纳模式法,这两种不良思维方式主导下的写作、阅读思路会使中国学习者在进行英语阅读时难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者在进行阅读时经常会用刻板印象理解文章。例如,亚洲人认为美国人比较开放,美国人认为亚洲人比较节俭,所以应用刻板印象进行阅读会对文章产生误解。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分析

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英语文化知识导入应该遵循系统性、紧密性、实用性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严格按照这一原则进行。

1)阅读教学前应介绍相关文化背景

阅读文章的相关背景一般包括社会制度、年代背景、历史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因此要求英语阅读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具有跨文化的敏感性。在介绍相关文化背景时教师可以应用对比法将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并且以不同形式将文化素材向学生直观的展现出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2)阅读教学时导入词汇、俗语、语篇等文化知识

一般情况下词汇的文化导入主要应用比较法,即比较同一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词汇。可以应用讲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导入俗语,这种直观的形式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3]。篇章结构文化导入可以应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分享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不同理解,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阅读思维。

3)阅读教学后的跨文化知识巩固

知识巩固是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必要步骤,因此教师可在阅读后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对知识进行巩固。具体的实践性训练包括口头训练进而书面训练两种形式。口头训练有角色扮演、口头复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增加其非语言行为,从而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书面实践内容包括应用所学文化知识进行造句、翻译或者写作等,这种锻炼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因素,并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跨文化障碍的意识和能力。

1)不断提升其语言知识范围

一篇阅读文章中涉及的语言知识非常多,因此阅读者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是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学生应该在阅读课前积极主动的对文章进行通读,并且把不理解的词汇、语法标注出来并一一查阅相关资料。其次还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这样才可以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快速地了解文章主旨。

2)树立跨文化意识

树立跨文化意识是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前提,只有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时才能在阅读文章时意识到跨文化现象的存在,并且用客观、了解的心理取理解文章涵义。在进行阅读时,阅读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中式思维理解文章,从而不断提升其英语阅读效率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提升其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持续性动力。若要增加英语文化知识的广度,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只简单地依靠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应该在课后不断阅读相关文化知识,做好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从而为其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4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英语阅读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做好英语文化导入工作,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伊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孟巧玲.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杨桂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朱怡.五年制高职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广场,2015,12:80-81.

[5]蒋珏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4:83-84.

跨文化交际论文篇3   试论跨文化交际中的肢体语言   论文摘要: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除一些世界公认的肢体语言外,不同的文化还有各自的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时,相同的肢体语言形式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意义。本文简单对比中美肢体语言的差别,并介绍了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此来说明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多了解一些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是会有帮助作用的。   关键词: 肢体语言;跨文化交际;外语学习   肢体语言 (body language)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1.面部表情语言的运用。   达尔文说 :“面部与身体的富于表达力的动作,极有助于发挥语言的力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曾说过:“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更复杂到千百倍的语言。”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玛洛比恩发明了一个规则:总交流量=7%的文字交流 38%的口头交派 55%的面部表情交流。通过脸色的变化,眉、目、鼻、嘴的动作,能极好地实现信息交流。   2.手势动作语言的运用。   手势动作语言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它不仅丰富多样化,而且简便、直观性强,所以运用范围广、频率高、收效好。一个很好的例子就是荣获2005年中央电视台 春节 联欢晚会最受观众喜爱的歌舞类节目特别奖的《千手观音》,二十一位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姑娘用她们的手势语向全国亿万观众传递信息,表达了新春的祝福.   3.身体姿态语言的运用。   身体姿态语言是通过身体各种动态或静态的姿势传递交流信息的一种形式.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坐如钟立如松”,这都是对身体姿态的要求。我们同别人交际时,交际的手段不只是局限于话语,尽管我们有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表情、手势、身体其他部分的动作都向周围的人传递信息。微微一笑伸出手表示欢迎,皱眉表示不满,点头表示同意,挥手表示再见,听报告或讲演时,身子往椅背上一靠,伸一下舌头表示厌烦,不感兴趣。这些都是交际手段的一部分。肢体语言与学外语一样,都是文化的一部分。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肢体语言交际方式。例如:法国人讲话就像个浪漫法国人,而英国男子和美国男子翘腿的样子,是否绅士风度,就不一样。美国人讲完一句话时可能会低一下头或垂一下手,还可能垂一下眼帘。他们问完一个问题会抬一下手或昂起下巴或睁大眼睛。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我国加人WTO以来,对外交往日益频繁,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广泛,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文化交际。   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非语言交际,而肢体语言又是非语言交际的重要内容,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肢体语言信息处理不好,有时会产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运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同样应了解外国常用的肢体语言,以免造成误解,闹出笑话。下面就是几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   案 例 一 :   一个日本人问一个美国旅客,机场是否提供行李车服务。美国人想告诉他,机场不但提供行李车服务,而且还是免费提供!于是他用了人人皆知的表示“OK”的圆形手势作答。然而对那个日本人来说,这个手势表示“钱”,因此,日本人断定行李车服务收费昂贵。而这时,旁边一位突尼斯人看到了这一幕,于是认为美国人在对日本人暗示“他是一个卑鄙无耻的小偷”,让他小L点,否则杀死他。瞧,真够乱的。   案 例 二 :   一名撒丁女子向一位英国男子询问,在希思罗机场是否很容易找到出租车。她得到的回答是英国式的翘大拇指。她即刻甩起手提包,狠狠地揍那可怜的男子,因为她认为他做了诬蔑性的暗示。顺便说一句,这个例子正好说明了为什么在撒丁岛用这个手势搭拦便车不是个好主意。因此,要用外语进行有效的交际,在说某种语言时就得了解说话人的手势、动作、举止等所表示的意思。笔者在此从“身体距离”、“目光接触”、“手势动作”等几个方面比较一下各国的异同。   1)身体距离。   我们可以观察一下阿拉伯人同英国人的谈话。阿拉伯人按照自己的民族习惯认为站得近些表示友好。英国人按照英国的习惯会往后退,因为他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才合适.阿拉伯人往前挪,英国人往后退。谈话结束时,两个人离原来站的地方可能相当远了!   在这个例子里,双方的距离是关键。不同的民族或种族的人在谈话时,对双方保持多大距离才合适有不同的看法。据说,在美国进行社交或公务谈话时,有四种距离表示四种不同情况:关系亲密,私人交往,一般社交,公共场合。交谈双方关系亲密,那么身体的距离从直接接触到相距约45厘米之间,这种距离适于双方关系最为亲密的场合,比如说夫妻关系。朋友、熟人或亲戚之间个人交谈一般以相距45-80厘米为宜。在进行一般社交活动时,交谈双方相距 米至3米;在工作或办事时,在大型社交聚会上,交谈者一般保持1. 30米至2米的距离。   在公共场合,交谈者之间相距更远,如在公共场所演说,教师在课堂上讲课,他们同听众距离很远.多数讲英语的人不喜欢人们离得太近,当然,离得太远也有些别扭.离得太近会使人感到不舒服,除非另有原因,如表示喜爱或鼓励对方与自己亲近等,但这是另一回事。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在 英语 国家里,一般的朋友和熟人之间交谈时,应避免身体任何部位与对方接触,即使仅仅触摸一下也可能引起不良的反应。如果一方无意中触摸了对方一下,他(她)一般会说:'Sorry" ;"Oh,I'm sorry" ; "Excuse me”等表示“对不起”的道歉话。   中国人喜欢抚摸别人的孩子以示喜爱,而西方妇女却对这种抚爱“毫不领情”。不论是摸摸、拍拍,或是亲亲孩子,都使那些西方的母亲感到别扭。她们知道这种动作毫无恶意,只是表示亲近和爱抚而已,所以也不好公开表示不满。但在她们自己的文化中,这种动作会被认为是无礼的,也会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和厌恶。所以,遇到这种情况,西方的母亲往往怀着复杂的感情站在一旁不说话,感到窘迫,即使抚弄孩子的是自己的中国朋友或熟人。   除轻轻触摸外,再谈一谈当众拥抱的问题。在许多国家里,两个妇女见面拥抱亲吻是很普遍的现象。在多数工业发达的国家里,夫妻或亲人久别重逢也常常互相拥抱。两个男人应否互相拥抱,各国习惯不同。阿拉伯人、俄国人、法国人以及东欧和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国家里,两个男人也热烈拥抱、亲吻双颊表示欢迎,有些拉丁美洲国家的人也是这样。不过,在东亚和英语国家,两个男人很少拥抱,一般只是握握手。   若干年前,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当时日本首相福田纠夫到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他在白宫前下车,美国总统上前紧紧拥抱,表示欢迎.福田首相吃了一惊,日本代表团成员也愣住了.许多美国人也感到奇怪,这种情况少见,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如果美国总统按日本人的习惯深鞠一躬,大家也不会那么惊讶。因为在美国和日本,男人之间很少用拥抱这种方式表示欢迎。在英语国家,同性男女身体接触也是个难以处理的问题。一过了童年时期,就不应两个人手拉手或一个人搭着另一个人的肩膀走路,因为这意味着同性恋。   2) 目光接触:   肢体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目光接触。在这一方面可以有许多“规定”:看不看对方,什么时候看,看多久,什么人可以看,什么人不可以看。这里引用朱利叶斯.法斯特的《肢体语言》一书中的两段,很有意思,可供参考:“两个素不相识的人面对面坐着,在火车餐车里他们可以 自我介绍 一下,吃饭的时候,说些无关紧要或者是无聊的话;也可以互不理睬,极力避免与对方的目光相遇。”有个作家在一篇 文章 里描写过这种情况:“他们翻来覆去地看菜单,摆弄刀叉,看着指甲—好像头一回看见它们.免不了目光相遇时,立即转移视线,注视窗外沿途景色。”该书作者指出,对素不相识的人的态度是:我们既应避免盯着看,也要避免显出不把他们放在眼里的样子,要看他们一下表示看见了,随后立刻把目光移开。   注视对方的不同情况,决定于相遇的场所。如果在街上相遇,可以看着迎面走来的人。直到八英尺远时再移开视线走过去。但在到达此距离之前,双方都用眼睛暗示一下自己要往哪边走,打算往哪边走就往哪边看一眼。然后,双方侧身略变方向,即可错开,顺利通过。根据美国习惯,同相识的人谈话时,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都应注视对方。   任何一方不看对方,都可以表示某种意味,如:害怕对方,轻视对方,心神不定,感到内疚,漠不关心等。甚至在对公众讲话时也要时时直视听众,和许多人的目光接触。如果演说的人埋头看讲稿,照本宣科(许多中国人往往是这样的),而不抬头看看听众,人们就会认为他对听众冷漠,不尊敬别人。在谈话的时候,听的人一般要注视着说话的人的眼睛或脸,表示自己在听。如果对方说的话比较长,听的人要不时发出“嗯”、“啊”的声音,或者点头表示自己在注意听着。如果同意所说的观点,可以点头或微笑。如果不同意或者有所保留,可以侧一下头、抬一下眉毛或露出疑问的神情。   在英语国家,盯着对方看或看得过久都是不合适的。即使用欣赏的目光看人— 如对方长得漂亮— 也会使人发怒。许多外国人到其他国去旅行,因当地人盯着他们看而恼火、很别扭,认为那里的人“无礼”,而感到气愤.殊不知在该国是常事,看的人不过是好奇而已。许多在华的讲英语的外国人对此流露过不满情绪.笔者有一次陪几位“外教”参观青州的范公亭公园,当时有好几位群众围观,甚至有几位还一直尾随其后,弄得“外教’,很是尴尬。   “眉目传情”(或“目语”)是青年或成年男女之间传递感情最常用的古老的方法之一,在美国尤其讲究。有人对此作过详细研究:人们对异性怎样表示感兴趣或不感兴趣,怎样表示鼓励或拒绝,怎样表示赞成或不满,怎样表示爱慕或厌恶。然而,在美国也有许多差别。男人用眼睛的方式就和妇女不一样。不同年龄、不同阶级、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地域的人在这一方面都有差别,不同种族的人也有差别。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认为能直视对方的眼睛是很重要的。在一部关于列宁的著名电影里有这样一幕:有一个肃反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叛变了,肃反委员会主席捷尔任斯基得知情况询问他时,此人不敢正视对方的眼睛。根据这一点捷尔任斯基认为证实了他有罪。   许多美国人也同样重视目光接触的作用。有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十来岁的波多黎各姑娘在纽约一所中学里读书。有一天.校长怀疑她和另外几个姑娘吸烟,就把她们叫去,尽管这个姑娘一向表现不错,也没有做错什么事的证据,但校长还是认为她做贼心虚,勒令退学。他在报告中写道:“她躲躲闪闪,很可疑。她不敢正视我的眼睛。”校长查问时,她的确一直注视着地板,没看着校长的眼睛.而英美人有“不要相信不敢直视你的人”这样一句格言.碰巧有一位出生于拉丁美洲家庭的教师,对波多黎各文化有所了解,他同这个姑娘的家长谈话后对校长解释说:“就波多黎各的习惯而言,好姑娘‘不看成人的眼睛’这种行为是尊敬和听话的表现。”幸而校长接受了这个解释,承认了错误,妥善处理了这件事.这种目光视向不同的含义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使他记住了各民族的文化是多种多样的。“目语”的规定很多,也很复杂。从上面介绍的一些情况可见一斑。   3)手势动作。   手势是个很难办的事。打手势时,动作稍有不同,就会与原来的意图有所区别;对某种手势理解错T.,也会引起意外的反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英国进行战争的首相温斯顿·邱吉尔曾作了一个手势,当时引起了轰动。他出席一个场面盛大而又重要的集会,他一露面,群众对他鼓掌欢呼。邱吉尔做了一个表示"victory" (胜利)的“V”形手势— 用食指和中指构成“V”形。做这个手势时,手心要对着观众。不知邱吉尔是不知道还是一时失误,把手背对着观众了。群众当中,有人鼓掌喝倒彩,有人发愣,有人忍不住哈哈大笑。这位首相所做的手势表示的是别的意思,那不是表示“胜利”的“V”形,而是一个不礼貌的动作,表示侮辱、轻视之意。   另一个例子同尼基塔·赫鲁晓夫有关,他是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初期苏联的领导人。在美国访问期间,他的言论和举止引起一些争议。引起争议的手势之一是:他紧握双手,举过头顶,在空中摇晃。他的意思显然是表示问候,表示友谊。但是,在场的人和电视观众对此并不欣赏。美国人很熟悉这个动作一一这是 拳击 手击败对手后表示胜利的姿势。在此之前,赫奋晓夫曾说过要埋葬美国资本主义的话,许多美国人认为,这种手势表示他好像已经取得胜利,洋洋得意,难怪许多人感到不快。可见,有些肢体语言在不同民族表示的意义的差异有多大。笔者在此对中美常见的一些肢体语言做一下对比研究。中美肢体语言有相似的地方。如男子相逢时不拥抱,一般见面时握手即可;挥手表示再见;皱眉表示不高兴;耸耸鼻子表示不喜欢、讨厌或不快;点头表示“是”,摇头表示“不”;嗽嘴表示不痛快、情绪不佳、忿恨;拍拍男人或男孩子的背表示赞扬、夸奖、鼓励;咬牙表示生气、愤怒或下决心.现将不同之处举例如下:   A. 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1) 跺 脚   汉语意义:气愤;恼怒;灰心;悔恨 英语意义 :不耐烦   (2)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汉语意义 :谢谢,互相表示友好感情 英语意义 :为自己鼓掌,被认为是不谦虚   (3) 目不转睛地看   汉语意义:好奇;有时是惊讶 英语意义 :不礼貌;使人发窘;不自在   (4) 发 “嘘 ”声   汉语意义 :反对;责骂;轰赶 英语意义 :要求安静   (5) 拍别人的脑袋   汉语意义 :(少见;一般见于成人对孩子)疼爱;(对成人或青年,会引起反感,是侮辱人的动作)   英语意义:安慰;鼓励;钟爱   B. 意义相同,动作有差异   (1) “过来 ”(叫别人过来)   中国的肢体语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下,几个手指同时弯曲几次。   美国的肢体语言:把手伸向被叫人,手心向上,握拳用食指前后摆动(中国人对此反感)。   (2) “丢人 ”“没羞”(半开玩笑)   中 国的肢体语言:伸出食指,用指尖在自己脸上划几下,象搔痒,不过手指是直的,   美 国的肢体语言:伸出两只手的食指,手心向下,用一个食指擦另一个食指的背面。   (3) “我吃饱了,’(吃饭后)   中国的肢体语言:一只手或两只手轻轻拍拍自己的肚子;美国的肢体语言:一只手放在自己的喉头,手心向下(常同时说“到这儿}")   C.只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动作。   (1)顺指甲   意义: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2)用大拇指顶着鼻尖,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意义:挑战;蔑视   (3)摇动食指(食指向上伸出,其他四指收拢)   意义:警告别人不要作某事,表示对方在做错事   (4)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意义: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5)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意义:表示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团结等   D.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动作   (I)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意义 :“ 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2)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遮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意义 :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3 )两只手递(即使可以用一只手拿起的)东西给客人或别人   意义 :表示尊敬   (4)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意义 :表示感谢   (5)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   意 义 :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这里所举的例子不全,但是可以说明肢体语言的差异,也说明了解另一种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对肢体语言的研究有助于对语言的研究,对前者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后者的理解,有些权威人士认为两者相互依存.在多数情况下这是对的,但在某些情况下,人体动作与说的话可能不一致,口头说的话与肢体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这时要借助其他信息或从整个情景中猜测说话人的意思,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切肢体语言都要放在一定的情夙下去理解,忽视了整个情景就会发生误解。作为外语学习者,在学好外语知识的同时,还应多了解一下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以便更好地交际。在此汇总几种国外常用的肢体语言,有些与国内习惯一致,但有些情况与国内不符,必要时,大家也只能“人乡随俗”了。   【参考文献】:   顾曰国.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贾雨新.跨文化交际[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1997.   郑树堂,胡全生.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第一册[M].北京:外教研社,2004. 猜你喜欢: 1. 跨文化交际期末论文 2. 跨文化方向的论文 3. 跨文化交际毕业论文 4. 跨文化交际方向论文

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语言。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较早对此作过论述的有Habermas,Campbell和Wales等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Hymes。他的交际能力观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Hymes是针对Chomsky对语言能力(1inguistic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1inguisticperformance)的区分而提出交际能力概念的。他认为,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实际上要比Chomsky规定的范畴大得多,不单是分辨语句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包括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Hymes交际能力观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因此,要避免语用失误,说话者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即语音、语法、语义规则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   由于中国人多从集体或他人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而英美人则以个人的好恶或兴趣爱好方面考虑问题,这种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均有表现。   1、对他人致谢的应答   当为他人做了件好事而受到对方感谢时,中国人多从集体责任的角度考虑应答;英美人则从个人意愿和兴趣考虑应答,为他人提供服务,完全出自于个人心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去做呢――这是英美观念。   中国人:   A:谢谢你的盛情款待。   B: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或: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英美听到这种应答,他会感到失望。因为他认为,既然这种款待是一种“责任”,是出自于上司的旨意,那就不是对方个人的心愿。   英美人:   A:Thank you for your hospitality.   B:It’s my pleasure./With pleasure.   2、为他人服务的问话   商店营业员和图书管理员为他人服务时的问话,也表现出是以对方为主还是以自我为核心。比如到了中国商店,营业员会问:“你想买什么?”;到了图书馆,管理员会问:“你想借什么书?”。但在英美国家,他们则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May I help you?”.一个问的是你:一个问的是我。一字之差,显示出了文化上的差异。   3、课堂上老师问话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常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你们明白了吗?”,是向“你们”提出问题:而英美教师则说: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是从“我”的角度发问。   4、对待赞扬的态度   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影响,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欣然接受他人的赞扬,只要表示一下谢意即可。   中国人:   A:你工作做得很出色。   B:不!不!差远了。   英美人:   A: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中国人:   A:你这条裙子真漂亮。   B:不!不!不怎么样。只花了五元钱。   英美人:   A:Your skirt is very nic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you like it.   (二)对个人隐私的界定与态度   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则视为隐私不宜询问,否则被视为侵权。   1、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刘方的关怀,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需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暄:Hello! How are you?对方不考虑自己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 ?   2、询问对方个人情况话题   对中国人来说,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均被视为对对方的关怀,是亲近的表示,但英美人则认为触犯了他人个人的隐私权。在一般情况下,两个英美人士见面时不询问对方的姓名和年龄。What’s your name?这句话,只能用在学校教师问学生、在医院医生问患者,在法庭法官问被告等场合。至于婚姻状况,也不宜询问,因为发问后有时会使对方难堪。至于工资多少,更是绝对保密。   (三)礼仪习俗差异   1、邀请用语   中国人邀请英美人赴宴时常说:“为了向客人表示欢迎,特备便宴为诸位洗尘。”对方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感到高兴。他们觉得设“便宴”招待他们,可能因为他们地位低下。但当他们见到丰盛的宴席摆上来之后大为诧异:难道这是便宴吗?于是有的外宾便不解地问:Is this an ordinary dinner you usually have as family dinner?   2、宴席上劝喝的习惯   按中国人传统,劝吃劝喝是对朋友表示亲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英美人一般不劝,只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对方自己决定,强行劝吃劝喝被视为不礼貌,甚至是侵权行为。故在他们看来,饭吃过饱,酒喝过多,或剩饭、剩菜太多均为不文明的表现。不了解这些差异,也会造成交际失误,使对方为难。   3、做客之后的告别语   中国人做客谈话之后客人离开时常说:“实在对不起,占用了你这么多时间”,这本来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只是表示对主人时间的尊重。但如果对西方人这样说,他们很容易产生误解:既然你感到和我谈话浪费了我的时间,那么这种谈话就是无意义的。因此他会觉得受到轻视和侮辱。他们谈话结束时一般说,“It’s very nice having a talk with you.”这样说,双方皆大欢喜。   4、旅游归来告别语   中国人带外宾旅游归来时常说:“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You better have a rest”而英美人尽管确实精疲力竭,但决不表现出来,通常回答:“No!No!It’s a wonderful day!”以此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学会英语,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在与西方人的接触中闹笑话,甚至产生更大的误解。所以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本身要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中西方文化有透彻的了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语法和词汇,应当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多接收一些跨文化知识,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适当地将文化教学穿插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通过不同文化间极大的反差,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矛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国家的报纸、报刊。一方面可以学一些地道的英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与我们中国人的差异。除此之外,让学生看英文电影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惯用的方法,但是看完之后决不能不加回顾,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可以将某些片段重点加以讲评,解释其中的文化现象。   (三)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讲授语法、句式等课本内容外,还要适当穿插英语国家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英语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从中吸取西方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演一些英语短剧,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作为听众的学生应当鉴别出短剧中的一些不符合西方文化的错误,这样就能把所有的学生动员起来,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印象更加深刻。      四、结束语   语言是手段,文化是目的,通过语言教授文化是开放社会和多元化条件下语言教师面对的挑战和责任.语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挥者,更是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导演;既要教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更要讲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变迁、适应和交融.实现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真正衔接,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我们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袁昌寰.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   [4]梁镛.跨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英语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摘 要: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学好语言。本文探讨了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外语人才。   关键词:英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      一、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   跨文化交际能力(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末。较早对此作过论述的有Habermas,Campbell和Wales等人,其中最著名的要数Hymes。他的交际能力观对第二语言的教学产生了重大影响。Hymes是针对Chomsky对语言能力(1inguisticcompetence)与语言运用(1inguisticperformance)的区分而提出交际能力概念的。他认为,语言使用者的能力实际上要比Chomsky规定的范畴大得多,不单是分辨语句是否合乎语法的能力,还包括判断语句是否适合交际环境的能力。Hymes交际能力观的核心是语言运用的适当性,语言的运用要适合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语言运用适当与否,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所决定的。因此,要避免语用失误,说话者除了具备必要的语言能力,即语音、语法、语义规则以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任何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人生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社会礼仪、生活方式等,这一切就构成了各民族之间文化上的差异。   (一)思维方式差异   由于中国人多从集体或他人的角度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言行,而英美人则以个人的好恶或兴趣爱好方面考虑问题,这种思考问题角度的不同在许多方面均有表现。   1、对他人致谢的应答   当为他人做了件好事而受到对方感谢时,中国人多从集体责任的角度考虑应答;英美人则从个人意愿和兴趣考虑应答,为他人提供服务,完全出自于个人心愿,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为什么去做呢――这是英美观念。   中国人:   A:谢谢你的盛情款待。   B:这是我应尽的责任。或:这是我应该做的。   如果英美听到这种应答,他会感到失望。因为他认为,既然这种款待是一种“责任”,是出自于上司的旨意,那就不是对方个人的心愿。   英美人:   A:Thank you for your hospitality.   B:It’s my pleasure./With pleasure.   2、为他人服务的问话   商店营业员和图书管理员为他人服务时的问话,也表现出是以对方为主还是以自我为核心。比如到了中国商店,营业员会问:“你想买什么?”;到了图书馆,管理员会问:“你想借什么书?”。但在英美国家,他们则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May I help you?”.一个问的是你:一个问的是我。一字之差,显示出了文化上的差异。   3、课堂上老师问话   在中国课堂上,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之后常问学生:“你们听懂了吗?”、“你们明白了吗?”,是向“你们”提出问题:而英美教师则说:Have I made everything clear?是从“我”的角度发问。   4、对待赞扬的态度   中国人由于受到儒家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的影响,待人接物,举止言行总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而西方人则比较实际。欣然接受他人的赞扬,只要表示一下谢意即可。   中国人:   A:你工作做得很出色。   B:不!不!差远了。   英美人:   A:You speak very good Chines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to hear that.   中国人:   A:你这条裙子真漂亮。   B:不!不!不怎么样。只花了五元钱。   英美人:   A:Your skirt is very nice.   B:Thank you.I’m very glad you like it.   (二)对个人隐私的界定与态度   由于西方国家强调以个人为核心,许多我们认为可以公开的事情,他们则视为隐私不宜询问,否则被视为侵权。   1、见面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问:“你去哪儿”,“你吃过了吗?”等,用以表示对刘方的关怀,但对英美人来说,这些都是个人的私事,无需你来询问。他们见面时只进行有实质内容的寒暄:Hello! How are you?对方不考虑自己身体状况如何,一律回答:Fine,thank you.And you ?   2、询问对方个人情况话题   对中国人来说,询问对方姓名、年龄、婚姻状况、工资收入、家庭生活等个人问题均被视为对对方的关怀,是亲近的表示,但英美人则认为触犯了他人个人的隐私权。在一般情况下,两个英美人士见面时不询问对方的姓名和年龄。What’s your name?这句话,只能用在学校教师问学生、在医院医生问患者,在法庭法官问被告等场合。至于婚姻状况,也不宜询问,因为发问后有时会使对方难堪。至于工资多少,更是绝对保密。   (三)礼仪习俗差异   1、邀请用语   中国人邀请英美人赴宴时常说:“为了向客人表示欢迎,特备便宴为诸位洗尘。”对方听到这句话时,并不感到高兴。他们觉得设“便宴”招待他们,可能因为他们地位低下。但当他们见到丰盛的宴席摆上来之后大为诧异:难道这是便宴吗?于是有的外宾便不解地问:Is this an ordinary dinner you usually have as family dinner?   2、宴席上劝喝的习惯   按中国人传统,劝吃劝喝是对朋友表示亲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但英美人一般不劝,只说:“Help yourself,please!”吃多少,喝多少,完全由对方自己决定,强行劝吃劝喝被视为不礼貌,甚至是侵权行为。故在他们看来,饭吃过饱,酒喝过多,或剩饭、剩菜太多均为不文明的表现。不了解这些差异,也会造成交际失误,使对方为难。   3、做客之后的告别语   中国人做客谈话之后客人离开时常说:“实在对不起,占用了你这么多时间”,这本来是一句自谦的客套话,只是表示对主人时间的尊重。但如果对西方人这样说,他们很容易产生误解:既然你感到和我谈话浪费了我的时间,那么这种谈话就是无意义的。因此他会觉得受到轻视和侮辱。他们谈话结束时一般说,“It’s very nice having a talk with you.”这样说,双方皆大欢喜。   4、旅游归来告别语   中国人带外宾旅游归来时常说:“You must be tired after such a long journey.You better have a rest”而英美人尽管确实精疲力竭,但决不表现出来,通常回答:“No!No!It’s a wonderful day!”以此表示对主人的谢意。      三、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初步了解跨文化交际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学会英语,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容易在与西方人的接触中闹笑话,甚至产生更大的误解。所以我们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教师本身要加强各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对中西方文化有透彻的了解。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语法和词汇,应当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让学生多接收一些跨文化知识,提高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二)教师应当改进教学方法,适当地将文化教学穿插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通过不同文化间极大的反差,及由此而引发的一些矛盾,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文化学习的重要性。网络是一个非常好的媒介,我们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英美国家的报纸、报刊。一方面可以学一些地道的英语,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态度和看法与我们中国人的差异。除此之外,让学生看英文电影也是英语教学的一个惯用的方法,但是看完之后决不能不加回顾,为了让学生印象深刻,可以将某些片段重点加以讲评,解释其中的文化现象。   (三)英语课堂上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除了讲授语法、句式等课本内容外,还要适当穿插英语国家的文化,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英语学习。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及报刊杂志,从中吸取西方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让学生演一些英语短剧,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而作为听众的学生应当鉴别出短剧中的一些不符合西方文化的错误,这样就能把所有的学生动员起来,在实践中体会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印象更加深刻。      四、结束语   语言是手段,文化是目的,通过语言教授文化是开放社会和多元化条件下语言教师面对的挑战和责任.语言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既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指挥者,更是促进学生文化能力的导演;既要教授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差异,更要讲解不同文化的发展、变迁、适应和交融.实现英语教学和文化教学的真正衔接,提高学生外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需要我们做出坚持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袁昌寰.英语教学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01.   [4]梁镛.跨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99.□

Jiang Anshi applied for a job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in a large foreign-owned computing company. Because he was very well qualified in computing and had extensive experience, he thought that he had a very good chance of getting the job. Three people interviewed him. They started out by asking him questions about his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He answered , however, one of the interviewers asked him whether he could work in a team. Jiang Anshi was rather surprised at the question but said, “Yes.” He was then asked why he was interested in this particular job. He explained that the job was very suitable for him as he had done similar work before. He also explained that the salary was better than the salary he was currently receiving. Finally, he was asked if he himself had any questions. He did Anshi left the interview feeling that he had done well. However, he did not get the job and later found out that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had less experience than he :中西方人们对面试的概念有一定区别。西方招聘单位在招聘职员时,更注重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应聘职位的兴趣而不是简历上的一些经验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他们认为面试的目的是使招聘单位与应聘人相互了解,招聘职员是双向选择,而不是招聘单位单方面地了解进而选择应聘人员。

以下是提供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Sally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营销顾问,她与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进行合作,以帮助提高其销售业绩。在最初的会议上,Sally感到很困惑,因为中国的合作伙伴在会议中表现得非常含蓄和保守,与她在美国合作的风格非常不同。她发现,与中国合作伙伴交流时,他们往往不会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用隐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让她感到很困惑。Sally决定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开始阅读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资料。她发现,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和面子,而不是个人主义和自由。这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在团队中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此外,中国文化还强调保全面子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人们更倾向于避免在公共场合表现得过于直接或坦率。Sally意识到,她需要调整自己的交际风格以适应中国文化。她开始更加尊重中国合作伙伴的意见,并在与他们交流时更加间接和含蓄。她还学会了如何理解中国合作伙伴的暗示和隐含的意思,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最终,Sally成功地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在销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她意识到,跨文化交际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适应不同文化和情境的能力。

Yang Ruifang worked as a secretary in an Australian company in Melbourne. She became friendly with one of the Australian secretaries , a woman named Cathy Lane .The two usually ate lunch together and Yang Ruifang often asked Cathy for advice on problems she she faced adjusting to Australian society. Cathy gave her a lot of advice and helped her move from one apartment to another. Cathy went with Yang Ruifang to the Immigration Bureau several times to help sort out some problem. Yang Ruifang visited Cathy several times at home but did not invite Cathy to her apartment because she shared it with four other people .If they did not see each other over the weekend , they usually talked on the telephone. As Yang Ruifang was also preparing to take an English test, she was able to get a lot of help with English in this way. However, something seemed to be going wrong. Cathy seemed to be getting impatient, even a little cold .She started going out by herself at lunchtime instead of eating with Yang, and seemed reluctant to answer questions. Yang Ruifang was puzzled. She couldn’t imagine the problem was.

跨文化交际英语案例分析

Indian women who are more knowledgeable and well educated would have no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the western brides in white, because they have seen the movies or plays from thos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or have read books about the western style of marriage routines. However, for some Indian women who hardly knew anything about the foreign culture or language, probably they would think the ladies in white are widows. 2.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ame thing means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people. This case particularly shows us that we are living in a world composed of nothing but cultures. The culture of one nation kind of defines their life and perceptions. It is hard to change your life not because you cannot change yourself but because you can’t change something invisible but powerful there, and that is culture.

Jiang Anshi applied for a job as a computer programmer in a large foreign-owned computing company. Because he was very well qualified in computing and had extensive experience, he thought that he had a very good chance of getting the job. Three people interviewed him. They started out by asking him questions about his qualifications and experience. He answered , however, one of the interviewers asked him whether he could work in a team. Jiang Anshi was rather surprised at the question but said, “Yes.” He was then asked why he was interested in this particular job. He explained that the job was very suitable for him as he had done similar work before. He also explained that the salary was better than the salary he was currently receiving. Finally, he was asked if he himself had any questions. He did Anshi left the interview feeling that he had done well. However, he did not get the job and later found out that the successful applicant had less experience than he :中西方人们对面试的概念有一定区别。西方招聘单位在招聘职员时,更注重你的团队合作精神,对应聘职位的兴趣而不是简历上的一些经验和职业资格证书等,他们认为面试的目的是使招聘单位与应聘人相互了解,招聘职员是双向选择,而不是招聘单位单方面地了解进而选择应聘人员。

Yang Ruifang worked as a secretary in an Australian company in Melbourne. She became friendly with one of the Australian secretaries , a woman named Cathy Lane .The two usually ate lunch together and Yang Ruifang often asked Cathy for advice on problems she she faced adjusting to Australian society. Cathy gave her a lot of advice and helped her move from one apartment to another. Cathy went with Yang Ruifang to the Immigration Bureau several times to help sort out some problem. Yang Ruifang visited Cathy several times at home but did not invite Cathy to her apartment because she shared it with four other people .If they did not see each other over the weekend , they usually talked on the telephone. As Yang Ruifang was also preparing to take an English test, she was able to get a lot of help with English in this way. However, something seemed to be going wrong. Cathy seemed to be getting impatient, even a little cold .She started going out by herself at lunchtime instead of eating with Yang, and seemed reluctant to answer questions. Yang Ruifang was puzzled. She couldn’t imagine the problem was.

以下是提供一个跨文化交际的案例分析:Sally是一位来自美国的营销顾问,她与一家来自中国的公司进行合作,以帮助提高其销售业绩。在最初的会议上,Sally感到很困惑,因为中国的合作伙伴在会议中表现得非常含蓄和保守,与她在美国合作的风格非常不同。她发现,与中国合作伙伴交流时,他们往往不会直接回答问题,而是用隐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这让她感到很困惑。Sally决定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并开始阅读关于中国文化的研究资料。她发现,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强调集体主义和面子,而不是个人主义和自由。这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在团队中合作,而不是突出个人。此外,中国文化还强调保全面子的重要性,这意味着人们更倾向于避免在公共场合表现得过于直接或坦率。Sally意识到,她需要调整自己的交际风格以适应中国文化。她开始更加尊重中国合作伙伴的意见,并在与他们交流时更加间接和含蓄。她还学会了如何理解中国合作伙伴的暗示和隐含的意思,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最终,Sally成功地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了更紧密的关系,并帮助他们在销售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她意识到,跨文化交际需要双方的理解和尊重,以及适应不同文化和情境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英语作文

在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推动下,跨 文化 传播日渐频繁。随着跨文化传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以及影响深度的不断加深,全球化多语境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的探讨和研究已经备受关注。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论文的 范文 ,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英语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

论文摘要:学把伴随语言交际过程的辅助表达行为称为副语言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副语言在非语言声音、语空和功能性发声上有显著的差异性,解析这些差异性,恰当地运用重读、音调、停顿、延长语音、话轮转接、功能性发声等规律和技巧,以提高跨交际的能力和效果。

论文关键词:副语言;跨文化;文化差异;技巧

副语言(Paralanguage)又称为类语言或伴随语言、辅助语言。副语言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用来协助语言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言语技巧的总称。作为语言符号的子系统,副语言行为始终贯穿于言语交际过程,并且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通常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副语言作为语言交流的辅助手段,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具有显著的文化差异性。本文将从微观层面解析副语言的文化差异性,阐述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传达的话语意义和交际功能、副语言使用的规律和技巧,以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一、副语言分类

语言学文献中把副语言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副语言是伴随语言的某些声音现象。曹合建将副语言分成个人音质符号(voice identifiers)主要指由生理条件决定的个人声音特征,由语音的非切分成分构成,如一个人的音色、音速、音域、音延、节奏等,能反映个人的年龄、职业和社会地位等;语音修饰符号(vocal modifiers)主要对语义起修饰作用,如笑声、哭声、打嗝、打哈欠等;语音区别符号(vocal charactefi-zers)主要具有决定话语语义的作用,如声音的响度、音高、音量、音速的变化以及对发音器官加以控制而产生的表示不悦、愤怒等情感因素;语音分隔符号(vocal segregates)主要是更深入、细致地反映说话人的意图、状态等,通常用“um”、“ah”、“tlh”和“嗯啊”、“嗯哼”一类的有声符号;语音替代符号(vocal alternates)主要指那些较为准确地把特殊的言语意义表达出来的副语言行为,其作用是取代某些词或话语。

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狭义的副语言的特征,而且包括非声音特征,如体态语、客体语、语等。本文所讨论的问题属于狭义的范畴,即没有固定语义的有声行为,包括停顿和沉默。

二、副语言在跨文化交际中差异性比较

副语言作为非语言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交际中必然反映一定的文化特性及特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社会成员的习俗、习惯、 思维方式 和一定的区域差异性,是信息的内在表达,比较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副语言使用的差异性,对于更好解和开展跨文化交际起着重要的作用。

1.非语言声音的差异

非语言声音是一种无固定语义却可以传递交际信息的声音,这类声音不是分音节的语言,而是发出声音的“副语言”。如谈话的音量的控制,英语国家的人公开时可以开怀大笑,在轻松愉快的欢庆会上也会放声大笑,但是在讲课、私下交谈或打电话时声音却比中国人低得多。另外,英语国家的人讲话一时想不出恰当的表达方式又不想终止发言时常常发出一种声音分隔信号llll或unh,意思是“请稍候”。中国人常常用“这个、那个”来填补空白。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冷时,会紧抱双臂并发出brr声音,中国人感到冷时所发出的咬紧牙关吸气音,在英语国家却表示为疼痛,尤其是烧伤疼痛。又如中国人在听别人讲话时常常发出mm lllm声,表示在专心静听,英美国家的人却会将这一声音误解为Okay!Okay!I understand,Hurry up and finish talking!

2.语空的差异

语空就是指在运用常规语言进行交流时所出现的话语停顿和沉默。把沉默纳人副语言的范畴,实际上也是广义的语言的一种,只不过是一种音量值为零的语言。中国人的“沉默”在跨文化交际中最容易引起文化冲突。英语国家的人感到很不习惯的是中国人经常采取沉默的态度,如 报告 人不回答听众的问题;听报告人只是静静地听,不爱提问;交谈中听话人不以明确的声音作出反应;在餐桌上只劝吃劝喝,交谈却不足。中国人将“沉默是金”作为信条,认为停顿和沉默既可以表示无言的赞许,也可以表达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附和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已定的标志。

3.功能性发声的差异

有些副研究者把功能性发声又称为“特征音”,属于语音修饰符号范畴。在情绪和生理音的控制方面,国家的人非常注意合理地控制,如打哈欠声、打喷嚏声、打嗝等,如无法控制,通常会表示抱歉。对于生理音的控制会更加严格,在他们认为,在他人面前发出生理声音,是缺乏修养、失礼的表现。而中国人往往在这方面不是很在意,在他们看来,都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无法控制,也不必控制。又如对待吹口哨的问题,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在熟悉的人面前吹口哨,尤其是男子对女子,往往被认为是对对方容貌的赞美。而在中国人看来,却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三、副语言在跨交际中的应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 英语学习 者要熟练掌握副语言体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把握副语言的表达规律,了解副语言使用的基本知识和原则,将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1.把握发声韵律特征,避免文化冲突

副语言是有声但没有固定语义的语言。中国人讲汉字有四个声调,不同的声调,即使同一个字,意思表达也千差万别。英语中却是通过语句的重读、语调、停顿和延长语音等表达说话者的意图,表达不同的意思。

在跨文化交际中重读不同,话语的意义迥然不同。例如You get the car,在这个 句子 中,重读“You”,特指你,而不是别人;重读“get”指得到,而不是其他动作行为;重读“the car”,说明得到的是汽车,而不是其他的物品。随着重音的改变,句子的语用和话语意义也不同,重音运用不当,将会在文化交际中产生冲突,从而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语调指说话人抑扬顿挫的变化,有升调、降调、升降调、降升调。不同的语调带有说话人的情感色彩。例如She is kind,用不同的语调,会表达不同的语义。用正常陈述句的语调,句末用降调,表示“她是位善良的女孩”;句末用升调,表示不确定性,一种猜测和怀疑,“她真的很善良吗”;在“is”处降调,表示肯定,指“她确实善良”;在“is”和“kind”处用降升调,暗示“她很善良,但是……”,即有言外之音。

停顿是语音分隔的一种表现形式,停顿在交际中传递着重要信息、聚焦重点、引起听众的注意。例如,在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主办权时,说到:“The games 0f the 29th Olympiad 2008 are awar-ded to the city of——Beijing,”在这句话中使用了停顿,充分地渲染了现场的气氛,引起了听者的高度注意,也达到了表达的效果。

延长语音是一个音素在一个词、 短语 或句子中读音时间的长短叫音的长度。说话者可以通过延长单词或单词中的语音来表达说话人的不同语用意图或话语意义。例如“I’m coming,”这旬日常用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延长语音使用的不同,表达的意思也不同。Tony是个调皮的男孩,妈妈让他去拖地,他正在打游戏,这时他拖长了语音“coming”,表示了厌烦和漫不经心的态度。随后,他很费力地在拖地,这时妈妈叫他去吃晚饭,他同样回答了“I’m coming,”但语音显得干净利落、嗓音宏亮,这时却表达了他如释重负、逃避责任的情绪。

2.恰当地运用“话轮转接”,避免沉默不语

“话轮”的含义是指给予说话人的权利与义务及实际所说的话语。20世纪70年代,学家萨克斯(H,Sacks)、谢格罗夫()、杰弗逊()提出了“话轮转接”理论,来说明话语中发言者的变换问题。邓肯将话轮转接分为三类:话轮放弃提示(turn—yielding Cues),讲话人示意自己已讲完,听话人可以说话了,常见的技巧是讲话人语速放慢,然后用缓冲语,如well,you know,听话人就知道自己可以讲话了;话轮回归提示(back—ehannehng CUeS)话轮放弃信号以后示意自己不想说话,希望继续听下去,常见的形式是Mm或Ull huh,或用升调0h,鼓励讲话人继续讲下去;话轮维持提示(turn—maintinng cues)是采用加强音量变化和加快讲话速度的 方法 来抑制听话人的发言要求。如用Ah之类声音填补讲话过程中的停顿,不给对方以插话的机会。在跨文化交流中,要始终坚持作出有声的反应,不可沉默不语,更不可毫无反应,交谈时要注意话轮的自然转接。

3.正确使用功能性发声,避免语意模糊

功能性发声的运用是否得当,主要取决于讲话人在一定语境中的态度,伴随着言语的笑声、哭声、低语声等的副语言,对话语意义起到辅助修饰的作用,使语言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丰富,语意更加明确,有利于信息的准确表达。例如:Jack:MayI have alook at your new pen?Alice:(Sroiling)as you like,Alice的微笑赋予了“as you like”更为直接的态度——允许。如果Alice采用了"yelling"的态度,则表明了Alice的愤怒、不耐烦,那么Jack可能就会打消看这支笔的念头。可见,功能性发声的正确表达,强化了话语意义,避免了语意模糊。

浅谈跨文化交际对 商务英语 翻译的影响

随着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商务往来的逐渐频繁,商务英语翻译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商务英语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着多种因素,对商务英语翻译结果的准确性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文对跨文化交际中各个因素进行了 总结 ,分析出其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促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结果的有效策略。

一、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

1.交际语言方面的因素。

商务英语翻译主要是对不同的语言之间进行解释和转换,因此交际语言方面的差异是商务英语翻译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同语言之间的语法差异性比较大,有些语言对于语句的顺序比较看重,但是有些语言主要是侧重于感情的表达等等;第二,句式结构方面的差异,一些语言的句式结构比较复杂,各种词性的词语出现的位置多种多样,翻译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一些语言的句式结构较为简单,各种词性的词出现的位置也比较固定。

2.思维方式方面的因素。

对于英语和汉语来讲,在进行相互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侧重语法和句式等的分析,而且还需要注重思维方式和感情方面的差异性。其在思维方式方面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众所周知, 英语文化 国家的思维方式较为具体,从而影响着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含义也较为直接;但是,汉语文化的思维方式较为抽象,汉语的语法和句子含义也较为深入,因此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在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之间进行转换;第二,在逻辑表达方面,英语主要是从小到大的表达方式,往往重要的因素放在句子的最后面;而汉语的逻辑表达是从大到小的方式,最重要的因素往往放在最前面。

3.社会文化方面的因素。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社会文化对商务英语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生活区域文化方面的差异性,比如:英国与我国在区域上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区域的差异造成了气候、环境等存在多种差异,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方面,需要注意生活区域的差异对商务英语翻译造成的影响;第二,在宗教习俗方面的差异,例如:英语国家的人们普遍信奉____,而我国主要是以佛教文化为主,因此在其文化中会产生很多与宗教有关的文化信息,需要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过程中进行格外的注意。

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策略

1.需要对不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

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到多种文化,即使都是使用英语的国家,其文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提高,需要对不同的文化进行深入地了解,为此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进行深入地学习,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所以需要对多种文化进行深入学习,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第二,通过不同的 渠道 了解相关的文化,为了更好地促进世界交流和发展,很多国家通过多种媒体方式积极展示自己的文化,所以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其文化进行学习。

2.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常见的翻译方式:直译主要是指,对英语中的一些词汇或者句式直接进行翻译,这是因为受到跨文化的影响,一些英文中的词汇或者数字,很难找到对应的汉语翻译;相反,采用直译的方式,翻译过来之后大家都能够了解相应的意思。例如:英文中沙发和高尔夫的翻译等等;意译的方式,英文中的很多词汇虽然本身具有的含义有限,但是组成句子之后,整个句子的含义就变得深刻。如果按照词汇进行逐字翻译,无法体现其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意译的方式进行。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直译和意译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方式,一定要注重将两者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

3.注意特殊商务英语词汇的翻译。

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很多商务词汇虽然在其他场景下有着其他的含义,但是作为商务英语的词汇,其含义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进行商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些词汇的特殊性,因此需要商务英语翻译人员对商务英语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包括其文化背景和相关词汇的运用,才能够更好地开展商务英语翻译工作,进而克服跨文化交际背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难题。

小结:商务英语翻译需要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由于跨文化交际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使得商务英语翻译的结果产生偏差。因此,本文简要介绍了跨文化交际下对商务英语翻译产生影响的各个因素,进而提出了如何在跨文化交际背景下,顺利开展商务英语翻译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肖立青.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因素的影响及应用策略[J].科教文汇,2015(2015年17):167-168.

[2]王昕.试论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5(23):253-254.

Indian women who are more knowledgeable and well educated would have no difficulty in understanding the western brides in white, because they have seen the movies or plays from those English speaking countries or have read books about the western style of marriage routines. However, for some Indian women who hardly knew anything about the foreign culture or language, probably they would think the ladies in white are widows. 2. In different cultures the same thing means differently to different people. This case particularly shows us that we are living in a world composed of nothing but cultures. The culture of one nation kind of defines their life and perceptions. It is hard to change your life not because you cannot change yourself but because you can’t change something invisible but powerful there, and that is culture.

随着科技地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有更多的机会与来自他国的人们进行交流。当下,这种跨文化交际已经变得不可避免甚至是频繁。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跨文化交际英语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浅谈在跨文化交际中关注中西方差异

论文摘 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跨文化交际 文化冲突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英语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文化交流、旅游业蓬勃发展,外国独资、合资企业数量增多,与国际人员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增多。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往越来越频繁,英语,作为国际世界的通用语言,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的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这对于加深中国对西方的了解是一件好事,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则会引起各种各样的文化冲突,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文化群体中的人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以及道德标准都存在很大的差异。在英语的使用上,文化背景也起着相当大的影响作用,由于缺乏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很多中国人在与西方国家的人交流时运用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观念,思维模式,因而常常使得中西方交流时陷入尴尬的境地。总之,忽视中西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走入陷阱,而导致交际失败和尴尬。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在我国进入WTO时代以后,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开放,中国人有更多的机会去了解西方的文化,达到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因此,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与西方人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很有必要的,也可以避免尽量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文化冲突的发生。

(二)

关注中西文化差异的意义,首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英语语言的内涵,更好地掌握英语这门广泛运用的语言,更深入了解西方国家,更好地接受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建设祖国服务。第二,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助于解决和避免文化差异所引起的冲突,从而更好地融入世界,让外界更多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更大地发挥我国在国际上的作用。第三,关注中西文化差异有利于本国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通过对中英文化差异的比较,有助于学生更精准地理解和掌握汉语语言,加深对汉语文化的理解,这反过来又会促进我们对英语文化的理解。

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我们当代大学生在加深自身文化理解的同时,还必须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尽可能多地主动理解对方的文化特性,努力把自己锻炼成具有多重文化能力、善于跨文化交际的现代人,在保持自身优良传统的同时,积极吸收外国文化中好的一面,使自己能够顺利进行双向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

[2] 杜学增:《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究出版社,1999年.

[3] 闫传海,张梅娟:《英汉词汇文化对比研究》,陕西: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

[4] 聂淼.英语教学与跨文化意识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

[5] 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6]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英语阅读教学

摘要:作为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国际通用性语言,英语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同时也是各个学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一门必要课程。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语言,其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英语阅读教学则是英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形式之一。该文首先论述了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必要性,其次对英语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碍进行了详细分析,最后提出了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望对相关工作者带来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视角;英语阅读;教学英语

阅读涉及的材料知识面广,信息含量大,并且包含了大量的源语言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价值观念等内容。英语阅读的实质是阅读者通过语言与作者进行的一种书面形式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受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各种形式的阻碍,对文化交流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所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

1跨文化意识在英语阅读中的必要性

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一个过程。语言因素中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在词汇、句法、篇章等;非语言因素的跨文化交际表现在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多个方面。英语教学是我国素质教育和各个教育阶段中的重要教学学科,而绝大部分的英语学习者缺少直接跨文化交际的机会,所以英语阅读成为跨文化外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认为若要提高阅读水平,就必须掌握丰富的词汇量以及语法知识,然而大部分学生在实际阅读中都会出现下述问题:学生将文章中的生词和语法知识通过工具书查清楚后进行阅读,而阅读完文章之后仍然不知所云,这便是缺少跨文化知识作为阅读支撑的直接体现,词汇、语法知识可以通过工具用书查明解释,而跨文化知识则需要长时间潜移默化的培养。

2英语阅读中跨文化障碍分析

语言因素

1)词汇

词汇是英语阅读中最能直接体现文化与语言的关系的主要因素,语法为第二影响因素。英语中有些词汇不仅具有其表面意思,且将其放到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例如,中国文化中将孔雀作为吉祥的象征,而英语中peacock则为炫耀、骄傲的意思。如果学生不清楚类似词汇在源语言中的具体涵义,则会在阅读中形成一定的障碍。除过一些简单的名词,英语阅读中的专有名词也会使学生产生困惑,例如UncleSam指代美国政府而不是一个名为山姆大叔的人。

2)俗语

俗语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文化精华所在,并且正宗的英语文章中往往会包含大量的俗语,对这些俗语没有清楚的认识就会产生曲解。英语中有一句谚语为“Speakofdevilanddev⁃ildothappear”。这句话在汉语中可用“说曹操曹操到”表示。如果学习者无法理解这些俗语,则会直接影响到阅读效果。

3)语篇

英语阅读往往是以语篇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因此学习者在进行阅读英语文章时应该了解整个文章的文化背景。众所周知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因此西方作品的文章结构会使阅读者无法找到文章的主要主旨。

非语言因素

跨文化交际的核心是价值观,学习者理解自身文化与源语言文化在价值观方面的差异是提升英语阅读效率的基本要求。学习者在阅读时往往会带着自己的价值观去理解文章,从而导致其无法真正理解作者的真是思想,影响了阅读效果;西方人在写作时通常会应用演绎模式法,而中国人在写作的时候往往会应用归纳模式法,这两种不良思维方式主导下的写作、阅读思路会使中国学习者在进行英语阅读时难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者在进行阅读时经常会用刻板印象理解文章。例如,亚洲人认为美国人比较开放,美国人认为亚洲人比较节俭,所以应用刻板印象进行阅读会对文章产生误解。

3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英语阅读教学分析

在英语阅读课堂中导入文化知识英语文化知识导入应该遵循系统性、紧密性、实用性的原则,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计划时应该严格按照这一原则进行。

1)阅读教学前应介绍相关文化背景

阅读文章的相关背景一般包括社会制度、年代背景、历史地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因此要求英语阅读教师自身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次具有跨文化的敏感性。在介绍相关文化背景时教师可以应用对比法将中西文化差异进行对比,并且以不同形式将文化素材向学生直观的展现出现出来,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

2)阅读教学时导入词汇、俗语、语篇等文化知识

一般情况下词汇的文化导入主要应用比较法,即比较同一词汇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具体内涵,帮助学生理解并记忆词汇。可以应用讲故事或者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导入俗语,这种直观的形式能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3]。篇章结构文化导入可以应用分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分享不同思维模式下的不同理解,从而让学生逐渐养成英语阅读思维。

3)阅读教学后的跨文化知识巩固

知识巩固是加深理解和记忆的必要步骤,因此教师可在阅读后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训练对知识进行巩固。具体的实践性训练包括口头训练进而书面训练两种形式。口头训练有角色扮演、口头复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增加其非语言行为,从而有效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书面实践内容包括应用所学文化知识进行造句、翻译或者写作等,这种锻炼形式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认识到阅读中存在的跨文化因素,并且培养学生积极主动解决跨文化障碍的意识和能力。

1)不断提升其语言知识范围

一篇阅读文章中涉及的语言知识非常多,因此阅读者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是提高其英语阅读能力的必然要求。学生应该在阅读课前积极主动的对文章进行通读,并且把不理解的词汇、语法标注出来并一一查阅相关资料。其次还应该掌握一定的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这样才可以在进行英语阅读时快速地了解文章主旨。

2)树立跨文化意识

树立跨文化意识是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本前提,只有具有较高的跨文化敏感性时才能在阅读文章时意识到跨文化现象的存在,并且用客观、了解的心理取理解文章涵义。在进行阅读时,阅读者应尽量避免应用中式思维理解文章,从而不断提升其英语阅读效率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3)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提升其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持续性动力。若要增加英语文化知识的广度,提升自己的英语阅读能力,只简单地依靠教师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应该在课后不断阅读相关文化知识,做好知识的巩固与拓展,从而为其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夯实的基础。

4结束语

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是提高学生英语能力的关键部分。也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英语阅读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做好英语文化导入工作,增加学生的英语文化知识和学习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英语阅读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姚伊忱.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文化渗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5.

[2]孟巧玲.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D].西北师范大学,2014.

[3]杨桂华.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4]朱怡.五年制高职护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研究[J].英语广场,2015,12:80-81.

[5]蒋珏璟.跨文化交际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培养策略分析[J].英语广场,2016,4:83-84.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小思本文地址:http://aiyundongfang.com/yingyuxuexibaike/5275.html发布于 09-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学思外教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