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小思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

小思 09-18 9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摘要: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答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一、语言与文化的不...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答案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

一、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因而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学会领悟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把握语言文化的实质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词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词汇不仅要理解词汇本身的含义更应该理解词汇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英汉语言词汇中的“谢谢”为例,当听到对方夸奖自己的时候,中国人很少会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肯定,相反,中国人听到对方夸奖自己首先要自谦一番。而外国人却习惯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谢谢”一词在中西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可见一斑。这恰恰也说明了中国人内敛而又自谦的`性格特点,而这些在外国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的。

汉英语言中有些词没有相对应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结合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弄清楚这类词汇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如对“dog-tired”一词的理解,由于中西方人对“狗”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在与“狗”相关的词汇的理解上便存在着误解与分歧。“dog”一词在西方人看来通常会与“勇敢”、“忠诚”联系起来,甚至会把人与狗联系起来。而在中国,对该词的理解则大相径庭,中国人通常用“走狗”、“狗急跳墙”来贬低一些人。由此分析,对汉英不同语言词汇的理解不仅要注意其表层的含义,更应该把握语言词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如果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强加于英语词汇之上,必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与偏差。

(二)英汉语言交际语域层蕴涵的文化内涵

中英语言差异除了表现在词汇这一方面,同时,在语域层面上也存在着差异。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畅通无阻,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的沟通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便产生了障碍。

例如在中国通常以问及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一个对话的开始,认为这是联络彼此感情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打探对方隐私是对对方生活的干扰,因而会引起西方人的强烈不满,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一行为的看法与理解是存在差异的。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行为有着不同的制约与规范,因而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某一地区的固有文化传统,从而避免尴尬与误会。

在称呼语方面,汉语文化背景下对对方的称呼依据对方年龄大小而各有不同:对年龄大的长者通常称之为“大爷”,“老先生”等;对平辈可以称之为“大哥”,“大姐”。而在英语文化背景下,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此类称呼,而关系较为一般的情况下可以直呼其名。

三、英汉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导入

英汉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应该去理解语言的文化特性。只有理解文化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沟通。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言本身也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融合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又会产生碰撞。其融合性产生了语言之间的正迁移,排他性注定了两种语言之间必然出现对立与冲突。因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学习者应该深刻地了解自身语言文化,掌握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内涵,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用异域文化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和思维模式,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并自觉地培养文化意识,最终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实现有效的沟通与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如下:

网页链接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首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时,不可避免进行文化对比。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经确定。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2. 对于文化定义的一般性讨论:《现代汉语词典》: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层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

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80年代关于文化的讨论大体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广义的界定方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一种是狭义的界定方法,把文化当做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对于文化的界定大致上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人学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本质上是与自然相对的人造物,文化的本质是创造。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传播学角度,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智慧树知到《中西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见面课答案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common expressions about the notion of time represent the M-time (Monochronic-time) culture? A. Time is money. B. Punctuality messes up schedules. watch did not invent man. waits for no one. 正确答案: Time is money.#Time waits for no one.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re true? with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likely to be context dependent. communication is exclusive to the user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whereas some nonverbal codes are recognized across culture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re not contradictory to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complementary. are very fewer chances of confus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ender and receiver than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正确答案:Verbal communication is exclusive to the users of a particular language, whereas some nonverbal codes are recognized across cultures. #Verbal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re not contradictory to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complementary.#There are very fewer chances of confusion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sender and receiver than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3、In which country does nodding your head up and down mean “no”? B. Russia D. Finland 正确答案:Bulgaria 4、Which of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about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not true? communication is symbolic and meanings are established through its use. some sense, the language you speak influences the way you view the world. C.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vulnerable to misunderstanding. influences the meanings that are given to words and the words that are actually used. 正确答案: Verbal communication is more vulnerable to misunderstanding. 5、 Silence in dominant American culture is often linked to credibility. That is, someone who is silent is often perceived as having higher credibility than someone who talks a lot.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6、The OK gesture means positively in Arabic culture.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7、According to the Sapir-Whorf hypothesis, language determines the way we think, in other words, language shapes our thought.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8、Most low power distance cultures are individualistic societies.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如下:

网页链接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首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时,不可避免进行文化对比。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经确定。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2. 对于文化定义的一般性讨论:《现代汉语词典》: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层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

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80年代关于文化的讨论大体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广义的界定方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一种是狭义的界定方法,把文化当做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对于文化的界定大致上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人学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本质上是与自然相对的人造物,文化的本质是创造。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传播学角度,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

一、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因而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学会领悟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把握语言文化的实质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词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词汇不仅要理解词汇本身的含义更应该理解词汇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英汉语言词汇中的“谢谢”为例,当听到对方夸奖自己的时候,中国人很少会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肯定,相反,中国人听到对方夸奖自己首先要自谦一番。而外国人却习惯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谢谢”一词在中西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可见一斑。这恰恰也说明了中国人内敛而又自谦的`性格特点,而这些在外国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的。

汉英语言中有些词没有相对应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结合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弄清楚这类词汇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如对“dog-tired”一词的理解,由于中西方人对“狗”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在与“狗”相关的词汇的理解上便存在着误解与分歧。“dog”一词在西方人看来通常会与“勇敢”、“忠诚”联系起来,甚至会把人与狗联系起来。而在中国,对该词的理解则大相径庭,中国人通常用“走狗”、“狗急跳墙”来贬低一些人。由此分析,对汉英不同语言词汇的理解不仅要注意其表层的含义,更应该把握语言词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如果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强加于英语词汇之上,必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与偏差。

(二)英汉语言交际语域层蕴涵的文化内涵

中英语言差异除了表现在词汇这一方面,同时,在语域层面上也存在着差异。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畅通无阻,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的沟通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便产生了障碍。

例如在中国通常以问及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一个对话的开始,认为这是联络彼此感情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打探对方隐私是对对方生活的干扰,因而会引起西方人的强烈不满,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一行为的看法与理解是存在差异的。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行为有着不同的制约与规范,因而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某一地区的固有文化传统,从而避免尴尬与误会。

在称呼语方面,汉语文化背景下对对方的称呼依据对方年龄大小而各有不同:对年龄大的长者通常称之为“大爷”,“老先生”等;对平辈可以称之为“大哥”,“大姐”。而在英语文化背景下,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此类称呼,而关系较为一般的情况下可以直呼其名。

三、英汉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导入

英汉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应该去理解语言的文化特性。只有理解文化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沟通。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言本身也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融合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又会产生碰撞。其融合性产生了语言之间的正迁移,排他性注定了两种语言之间必然出现对立与冲突。因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学习者应该深刻地了解自身语言文化,掌握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内涵,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用异域文化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和思维模式,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并自觉地培养文化意识,最终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实现有效的沟通与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摘 要: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在礼貌用语中对扬升抑降的使用有所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有了解对方语言特点,才能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关键词:礼貌用语;扬升;抑降   不同的国家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习惯和行为准则而有着不同的交际方式。尽管使用的语言有所不同,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都希望能贯彻礼貌原则、 使用礼貌用语,以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使交际顺利进行,达到所要追求的交际目的。只有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才能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对方的语言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礼貌原则是指制约语言行为的礼貌规范。英国语言学家Leech根据英语的特点列出了六条礼貌原则:(1)得体原则(tact maxim) :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2)宽容原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增大自己 付出的代价;(3)赞扬原则(approbation maxim):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增强对他人的赞扬;(4)谦逊原则 (modesty maxim) :减少对自己的赞誉,增大对自己的批评;(5)赞同原则(agreement maxim):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增大与他人在观点上的共同点;(6) 同情原则(sympathy maxim) :减少对他人的反感,增大对他人的同情。可以看出,这些原则与汉语中“贬 己尊人”、“彬彬有礼”、“求同存异”、“讲求面子”的礼貌准则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这里我们仅对英汉礼貌用语中的扬升抑降进行一些比较,了解它们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不同特点,以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的误解。 所谓扬升抑降是指说话者相对于听话者或听话者相对于说话者位置的升高或降低。扬升或是抑降会给对方一种礼貌还是不礼貌的信息。举个例子,小张对小李说“做别的运动我还可以,打篮球我可不行,比起你来差远了。”或说“你打篮球的技术可真好。”在前一句中,小张通过降低自己使小李处于优势地位,而在后一句中小张通过抬高小李使小李处于优势地位,这两种方式都是礼貌的。在交际中,当说话者抑降自己或扬升听话者时,昕话者便会满意,这时候听话者反过来会扬升对方或抑降自己,这样的交际符合Leech所提出的礼貌原则的第三、四条,也符合汉语中“贬己尊人”的礼貌原则,是礼貌的交际,反之则是不礼貌的。   根据礼貌还是不礼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升或降分为两类。一类是礼貌的扬升抑降,即提高对方地位和降低自己地位的扬升抑降;另一类是不礼貌的扬升抑降,即提高自己的地位和降低对方地位的扬升抑降。为了使交际在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人们会采取礼貌的扬升抑降。扬升对方或抑降自己都是符合礼貌原则的,而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在礼貌交际中选择扬升对方还是抑降自己时会有所不同,这是英、汉语在表达礼貌时的一个突出差异。虽然英语中也会有抑降自己以实现礼貌交际的 表达,例如“sorry”,“excuse me”等,但这都是在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而且程度上合适即可,而汉语中主动抑降自己的程度要远深的多,不仅措辞上力图谦虚,如用“舍弟”、“小女”、“鄙人”这样表示自谦的词汇,而且在交际中总会竭力抑降自己一方,使自己不处于高于对方的位置,认为这样才是礼貌的。另外,汉语中出现的一些主动抑降自己的言语有时会令英美国家的人无法理解,出现交际的误解。比如,中国人会在送给别人一份珍贵的礼物时说“这是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还请笑纳”,或是在准备了丰盛晚餐宴请客人时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大家随便尝尝"。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这些只是客套的谦词,却让英美国家的人一头雾水,明明很珍贵的礼物,为什么要说薄礼?明明档次很高的晚宴,为什么要说成没好吃的?这都是因为汉语中主动抑降自己的程度太深,反映了中国几千年谦虚的传统。现在我们就从表达感谢和面对称赞两个方面看看英、汉扬升抑降之不同。   一.表达感谢的不同方式   当一位美国人帮助中国学生改完论文后,后者 说:“I am sorry to have wasted your time(很抱歉,浪 费了你的时间)0”他在这里对自己给别人带来的不 便表示了歉意,是一种主动降低自己以抬高对方的 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他对对方愿意牺牲宝贵时间给他帮助表示了感激,而这样说却违反了对方语言 习惯中的礼貌原则,使得这位美国人很不高兴,认为对方明知道是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却还要来找他是很不礼貌的O按照Leech提出的英语礼貌原则的第 一、二条,英语的习惯是尽力减少对方付出的代价,因此在这里应该说:“Thank you,I appreciate your time(谢谢你为我花时间)0”这样说赞扬了对方的工作和时间,是一种主动对对方进行扬升的方式,抬高了对方,在英语中是礼貌的。与英语的习惯不同,汉语中常用“让您受累了”,“给您添麻烦了”这样的表达方式来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予以感谢。在这种情况下,汉语通过对自己的责备,被动的降低了自己的地位以间接抬高对方,是礼貌的O相反,英语的习惯使说话人更为直截了当,所以在对对方的帮助表示感谢时,英语会使用直接的方式扬升对方,以实现礼貌交际的目的。例如用“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o much help(谢谢你给了我这么多的帮助)”这种直接对对方给予肯定的感谢方式表达自己的感谢。   选择礼貌扬升还是礼貌抑降会受到不同言语社会的影响。尽管英语用被动扬升和汉语用主动抑降的目的和效果一样,都是使对方愉快,实现礼貌的交际,但角度不同。前者是靠升高对方来抬高对方,是直接方式,而后者是靠降低自己来抬高对方,是间接方式。以上英、汉礼貌表达的方式差异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因素。英美国家比较开放,说话方式也比较直接,而中国传统的保守决定了汉语的间接,在有些情况下会更倾向于使用抑降的方式,认为主动抑降自己是谦虚的美德,是礼貌的行为。   二.面对称赞的不同方式   如果说表达感谢的方式让英美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话,那么中国人对别人的夸奖所表现出的谦虚也会让英美人觉得有些虚伪。当听到对方的恭维时,英语中习惯用扬升对方的表达来回答,以完成交际,而汉语中则更习惯用主动抑降自己的方式,以表达自己的谦虚。例如,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u6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分析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那么,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是?

一、语言与文化的不可分割性

语言既是社会的产物,又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结晶。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必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另一方面,文化的许多要素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

汉语和英语则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形态中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种,本质上都浸透着各自民族文化的特征,但是由于东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又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交流中产生了碰撞。因而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语言知识,而且要学会领悟不同的语言文化内涵,把握语言文化的实质进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二、跨文化交际中英汉语言的不同文化内涵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英汉词汇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词汇作为语言系统的要理素之一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理解和掌握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词汇不仅要理解词汇本身的含义更应该理解词汇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以英汉语言词汇中的“谢谢”为例,当听到对方夸奖自己的时候,中国人很少会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肯定,相反,中国人听到对方夸奖自己首先要自谦一番。而外国人却习惯用“谢谢”来接受对方对自己的肯定。“谢谢”一词在中西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可见一斑。这恰恰也说明了中国人内敛而又自谦的`性格特点,而这些在外国人看来却是不可理解的。

汉英语言中有些词没有相对应的含义,对这类词的理解和掌握必须结合该词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分析判断,这样才能弄清楚这类词汇所蕴涵的深层文化内涵。如对“dog-tired”一词的理解,由于中西方人对“狗”的不同认识和看法,在与“狗”相关的词汇的理解上便存在着误解与分歧。“dog”一词在西方人看来通常会与“勇敢”、“忠诚”联系起来,甚至会把人与狗联系起来。而在中国,对该词的理解则大相径庭,中国人通常用“走狗”、“狗急跳墙”来贬低一些人。由此分析,对汉英不同语言词汇的理解不仅要注意其表层的含义,更应该把握语言词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如果将汉语的思维模式强加于英语词汇之上,必然会产生理解上的差异与偏差。

(二)英汉语言交际语域层蕴涵的文化内涵

中英语言差异除了表现在词汇这一方面,同时,在语域层面上也存在着差异。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生活的人之间的沟通可以畅通无阻,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之间的沟通由于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便产生了障碍。

例如在中国通常以问及对方的私人生活作为一个对话的开始,认为这是联络彼此感情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打探对方隐私是对对方生活的干扰,因而会引起西方人的强烈不满,由此可见,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某一行为的看法与理解是存在差异的。由于人们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其行为有着不同的制约与规范,因而在跨文化交流活动中我们应该遵循某一地区的固有文化传统,从而避免尴尬与误会。

在称呼语方面,汉语文化背景下对对方的称呼依据对方年龄大小而各有不同:对年龄大的长者通常称之为“大爷”,“老先生”等;对平辈可以称之为“大哥”,“大姐”。而在英语文化背景下,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此类称呼,而关系较为一般的情况下可以直呼其名。

三、英汉语言学习中的文化导入

英汉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语言本身,更应该去理解语言的文化特性。只有理解文化差异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语言,从而实现有意义的沟通。

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语言本身也有自身的文化内涵。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融合性,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又会产生碰撞。其融合性产生了语言之间的正迁移,排他性注定了两种语言之间必然出现对立与冲突。因而,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语言学习者应该深刻地了解自身语言文化,掌握不同语言中的不同文化内涵,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学会用异域文化了解目的语国家的道德规范,文化习俗和思维模式,培养一种强烈的“文化习得”。

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多差异,因而我们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必须了解该语言的文化背景,并自觉地培养文化意识,最终融入到新的文化环境中。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尽可能避免文化负迁移,实现有效的沟通与理解,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活动。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

在学习、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对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对于人类整体认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礼貌原则对比研究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论文摘要:礼貌原则是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的原则。然而中西方文化价值、自我观以及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导致了礼貌原则差异的存在,从而影响了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论文关键词:礼貌原则 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必须遵守一条原则——礼貌原则。礼貌是各社会、各群体共有的普遍现象,是人们交际活动的基本准则,是维系人际和谐的工具和手段,是实现人与人之间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但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度有不同的礼貌表达方式,深刻理解中西礼貌原则的差异及其渊源,有利于跨文化交际双方增进文化交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概述美国语言学家

Grice(1967)提出了著名的言语交际中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mtivenciple)。他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谈话过程所说的话符合交谈的目标和方向。其内容体现为合作原则的四准则: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英国语言学家IJeech于l983年在Gce的“合作原则”基础上,提出了另一条语用原则——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概括地说就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不礼貌信念的表达减弱到最低限度。具体包括六条准则:得体准则(1.actMa)【im)、慷慨准则(GeneIosh蜘m)、赞扬准则(AppmhtionMa)【im)、谦虚准则(哆Ma】【ill1)、一致准则(A脒IntMa】【irI1)和同情准则(lhyMaD【ilTI)。尽管IJ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程度上适用于各种文化,但是不同社会间的文化取向、价值观、思维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对各个准则的选取侧重会有所不同。顾日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在Leech的理论框架基础上于l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英汉礼貌原则对比分析

若将Leech的礼貌原则与顾日国的产生在中国文化基础上的礼貌准则相比较,我们便会发现二者的共性即是各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在礼貌原则的指导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社会人际交往中都努力变得更加礼貌起来,都渴求自己能够被别人接受。我们在承认礼貌普遍性的同时必须认识到其相对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个国家和民族,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正是这些因素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礼貌原则的运用和侧重有所不同。

1.贬己尊人准则与谦虚准则

谦虚准则相当于汉语中贬己尊人准则的一部分,即以贬己来抬别人,指以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为准则。然而汉英礼貌原则由于产生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在跨文化语用研究中,对于同样的礼貌现象会存在不同的解释和反应。在汉语言文化中,贬己尊人准则是核心。在谈到自己或和自己有关的事的时候要“贬”要“谦”,而谈到听者或者和听者有关的事的时候就要“抬”要“尊”。“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但是中国人的“谦虚”与Leech提到的谦虚准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汉语中经常听到“一点薄礼,略表心意,不成敬意”、“粗茶淡饭请海涵”、“鄙人拙见”、“不敢当”等类似的客套话,真正把对自身的贬损夸大到最大程度,以此来表示礼貌。西方社会的人们馈赠礼物时,会直接表达自己精心挑选的礼物得到对方喜欢、欣赏的希望,如“IthinkitUbeuset0y0u.”或“Ih0peyou’ulikeit.”出于礼貌,接受者会当场打开礼物表达自己的喜爱之心和感激之情。另外,中国人和西方人受到赞扬后的回应也存在很大差异。当受到称赞时,西方人会欣然接受,说“anky0u”,避免损害对方的积极面子,符合礼貌准则。中国人受到别人赞扬时,往往是否定对方的赞美之词,贬低自己,以示自谦。如“哪里,哪里”、“不敢当”、“我做的还不够好”等。而这种答辞在英美文化中却被看作是虚伪、缺乏自信的表现,使西方人感到自己的话被直言否决而认为对方不讲礼貌。因此如果按汉语思维习惯与西方人交流,则必定会造成交际失败。

2.称呼上的差异

中国人“上下有异,长幼有序”的观念在称呼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使用称呼语时应考虑听话人的职业职务、年龄、性别、谈话场合以及同谈话人的关系等因素。如“王主任”、“刘老师”、“张经理”、“李医生等。并且人们非常重视用自称和他称来体现礼貌。如他称:贵姓、高见、大作等;自称:鄙人、卑职、拙见等。而英美文化中的称谓模式主要是称谓词Mr./Mrs./Miss./.+姓,如BiUG砒es,姓为Gates,名为BiU应称其为Mr.Gates。汉语文化中所讲究的“长幼尊卑贵贱”之分在家庭内部也有充分体现。在家庭成员中有叔、伯、姨、姑、兄、弟、姐、妹等表示辈分的称呼语。若直呼姓名则认为是不礼貌的甚至是冒犯的。在崇尚平等的西方文化中无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更愿意相互直呼其名,同辈的兄弟姐妹也不例外,这体现了朋友式的亲密关系。另外,汉语的称呼中经常出现“老”字,因为“老”是经验和知识的象征。“老司树’、“老爷爷”、“赵老”等称呼体现了对年长者的尊重。这在西方是无礼的,人们无法容忍。西方人害怕“老”,因为这意味着“孤独、痛苦、成为负担”。他们不愿意用“老”这个词,尤其是女性,最不愿意被问到的就是“H0woldarey0u?”

三、中西礼貌差异的渊源

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享有不同的文化系统和礼貌用语系统,由于文化障碍所导致的信息误解,使得交际中经常出现礼貌用语的语用失误。其根源在于不同的文化对于礼貌原则的理解和遵循程度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价值差异

中西方两种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我国素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之称,长期以来提倡“礼”的精神思想。“礼”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个重要组成部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中国人的“谦虚”主要体现在“卑己尊人”上,这是在中国特定的文化环境下“礼”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意味着贬低自己,抬高别人。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认为欣然接受对方的赞扬可以避免损害对方的面子,是礼貌的。因此,西方人对恭维往往表现出高兴与感谢,采取一种迎合而非否定的方式,以免显露出与恭维者不一致,令人难堪。中国人则大都习惯否认,提倡“谦虚”和“卑己尊人”,但这种做法却会给西方人带来面子威胁。中国人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维系人际关系,形成和谐社会。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利用语言来表现个体的存在和价值。

2.自我观差异

西方社会崇尚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西方人所持有的是独立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具有相对独立和固定的内核,因此,西方人在交际中注重个人隐私和独立,总是从个体主义立场出发,强调个人的面子。他们认为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适合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而中国人所持有的是依附性的自我观,这种自我观没有相对稳定的内核,他人和自我的关系相对不是那么清晰、分明,自我的内核依照自我和他人的关系而定,只有当自我被放在适当的社会关系中才会有意义,才会变得完整。汉文化人非常重视以及参与个体与团体的关系,注重集体荣誉感,在交际中,往往从集体主义文化观出发,强调群体的面子。因此,不断给宴请的客人夹菜以表示热情,叮嘱生病的朋友添加衣物、按时吃药以表示关心等等在汉语言文化中是礼貌的表现,但在英语文化中却被看作是侵犯个人自主的行为。

3.语言间接程度差异

在交际中人们并非总是在句法或词汇上直截了当地表明说话者的意图,而是让听话者去意会其深层的寓义即“言外之意”(i呷licatlⅡ℃)。语言使用中的这种“拐弯抹角”的现象就是语言的间接现象(indirecⅡess),它普遍存在于语言中,具有共性,但每一种语言又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一般说来,礼貌程度与话语的间接程度成正比,话语越间接,语气就越委婉,给听话人留的余地就越大。正如【eech所说,我们可以保持同一命题的内容,而只须增加这个命题言语行为的间接性,便可以使该命题越来越礼貌。但是我们不能一概以话语表达的间接程度来确定话语的礼貌程度,因为中西方在直率的概念上有一定的.差异。英语文化属于低语境文化,人们通常会直接、明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因此交际双方不论在批评、邀请、馈赠或拒绝时,一般都直截了当。他们的语言直接、直率、肯定。汉语言文化是高语境文化,人们往往使用间接的、隐含的语言来沟通。只有明确说话时的情景并借助肢体语言、空间语言以及上下文联系后,接受者才能弄清对方所要传达的信息、观点或意见。当中国人想说“不”而不表示“不”时,或受到赞誉却不直接接受时,西方人迷惑不解。正是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间接程度的差异,增加了中西方人际交往的困难。

四、结语

礼貌是社会现象,具有普遍性,也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可回避的现实。礼貌又具有文化特征,不同文化对礼貌言语行为会采用不同的准则和策略,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由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中西方礼貌原则及策略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一定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当重视并尊重这些差异,正确使用礼貌原则,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以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一、引言

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两种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会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说话方式会有很大差别, 其中人文历史论文,语用方面的差别就很大。语用差别的制约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经指出:“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约有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约。”因此, 文化的差异, 可以直接体现在语言的运用和理解上。

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 礼貌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准绳, “是对交际行为的规范,是一种为进行得体交际的策略”。中西两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礼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礼貌准则也不一样。从语用角度讲,礼貌现象是语言运用的普遍现象, 礼貌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内容。

二、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 这里主要指跨语言、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中英文化差异。这种差异的产生, 是由讲中英两种语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导致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语言障碍常常会造成误解或冲突, 主要原因是交际双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缺少一个共有的语用前提。例如, 我们汉语中的谦词, 是一些并无实际意义的客套话。当发言结束时,人们常说:“不妥之处, 请大家指正 ”,“欢迎在座诸位批评指正 ”,“抛砖引玉 ”等等。而讲英语的本族人在同样的场合不说这样的话, 也许他们会说一声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结束语还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历史论文,在英国文化中, 男性在公众面前赞誉女性的美貌和服饰被认为是一种礼貌, 被恭维者会欣然接受,但在中国这种恭维被认为是轻佻无理。类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异会给讲中英不同语言的人传达错误的信息人文历史论文,影响到他们之间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际双方的正确、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识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英礼貌原则对比

Leech根据英语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列举了六条礼貌原则:

1. 策略准则, 又称得体准则 (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慷慨准则, 又称宽宏准则 (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 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 赞扬准则 (Approbation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 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 谦虚准则 (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标榜, 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 赞同准则, 又称一致准则 (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 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 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 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中的礼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论框架的基础上研究汉语中的礼貌现象, 总结了汉语言文化有关的礼貌准则, 于1992年提出汉语礼貌五准则:

1. 贬己尊人准则: 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2. 称呼准则: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称呼语的改变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改变; 而出自礼貌, 人们不同的语言行为和所处的不同环境又会影响称呼语的改变。

3. 文雅准则: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往往被人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仍然是“先用雅语、禁用秽语; 多用委婉语, 少用直言”。

4. 求同准则: 这与“脸”、“面子”有关, 所谓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5. 德、言、行准则: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价。

四、礼貌原则所体现的文化差异

1. 称呼语之不同

受社会结构、传统伦理及血缘、宗教社会因素的影响, 汉语的称呼系统远比英语国家复杂得多。在中国,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长辈的名字, 学生不能直呼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中国人不仅喜欢用表示血缘关系的名字去称呼家人和亲属, 还喜欢用这种称谓来称呼非家人和亲属朋友。比如, 称与自己祖辈年龄相仿的男性为爷爷、女性为奶奶; 称与自己父母年龄相仿的男性为叔叔或伯伯、女性为阿姨。这在英语国家是非常少见的。中国人的称呼语体现出尊老的传统习惯。人们一般称呼年老的人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对对方的尊敬; 称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称周树人为周老先生等。这里的 “老”, 没有丝毫贬义,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将此称呼用在英语国家则极不得体,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来, 汉语称呼语可以用 “上下长幼尊卑”来概括。在英语国家, 由于其社会格局、文化取向、人际关系与中国截然不同, 所以对称呼语的使用和对其意义的解释也相差甚远, 具体表现在称呼时到底是直呼其名还是使用“头衔 + 姓”的方式。一般来说, 英国人同自己的上司说话也许需要用比较尊敬的语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称呼, 不论对方年龄多大, 地位多高, 人们更愿意直呼其名, 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贬己尊人与平等交往

“贬己尊人”是顾曰国效法Leech所提出的汉语言文化的一条礼貌准则。中国人喜欢贬低自己而抬高对方的身份。这从表面看和Leech的赞誉准则相似, 但在中国文化中, 这条准则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加深远。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别人的夸奖, 我们中国人总会谦虚的说“哪里, 哪里, 您过奖了”。精心为别人挑选好了礼品, 在赠送时还不忘说“没来得急挑选,随便买了一份。”而在西方国家, 人们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欢将自己的情感、优点外露, 而不喜欢过分的谦虚, 对别人的夸奖也欣然接受, 并视这种赞誉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国式的自谦将被认为是一种虚伪的表现。因此我们进行涉外交往时要清醒的认识到这种礼貌用语的差异,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们的赞赏, 善于充分的表现自己, 并学会展现自己的才华和优秀的一面, 而不要随意的贬低自己和过分自谦。

3. 热情关心与个人隐私

汉英民族对隐私的理解存在着差异。中国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维护自己的隐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隐私。在中国文化中, 关心他人, 对别人热情一直被视为是对对方重视和显示诚心的一种表现。例如, 我们在宴请客人时, 要不断给客人加菜以显示热情; 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就会热情询问对方年龄、收入、婚姻状况; 朋友见了面更是问长问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询问、关心一遍; 在西方, 人们的隐私意识较强。英语民族对 privacy 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 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当在英语民族面前谈到有关隐私问题时, 会被人认为你让他人丢面子, 你不懂礼貌。

总之, 礼貌原则是每个群体或社会所广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须承认, 不同文化对礼貌行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赋予礼貌不同的内涵。若对这一点认识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相互交往时,很容易因此而产生误会。总之, 人们只有充分认识了礼貌原则在以上诸多方面的差异, 才能尽量减少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语用失误, 以达到更自然和谐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语言文化的差异与超越[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5]刘润清.关于Leech 的礼貌原则[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6]刘翔.汉英礼貌用语的比较[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7]邹永丽.中英礼貌用语之比较研究[J]. 赤峰学院学报, 2006, 5.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如下:

网页链接

文化的定义

1. 文化的定义为何重要:首先,在跨文化交际学中文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研究时,不可避免进行文化对比。其次,在研究任何学科前,术语的界定是前提。关系到学科本身的科学性和经确定。第三,对于文化定义的讨论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文化的性质和特点。

2. 对于文化定义的一般性讨论:《现代汉语词典》: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将文化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物质文化,是经过人的主观意志加工改造过的;第二层主要包括政治及经济制度、法律、文艺作品、人际关系、习惯行为等;

第三个层次是心理层次,或称观念文化,包括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感情、民族心理等)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考古学用语,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

80年代关于文化的讨论大体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广义的界定方法,认为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独特创造,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成果——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一种是狭义的界定方法,把文化当做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

对于文化的界定大致上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人学角度,强调文化的本质关系到人的本质,本质上是与自然相对的人造物,文化的本质是创造。社会功能的角度,强调文化是生产力,是信息和知识,是一种文化心态和符号系统。传播学角度,强调传播是文化的本质,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

跨文化交际英语1unit3答案

1、本题主要考察don't have和haven't(等词)的区别,根据以上几题,可知答案在B、C、D项,因为doesn't是助动词,后面加动词原型,排除D项。

接下来就是讨论B、C项,B项hasn't是没有的意思,而C项doesn't have是没有吃的意思,根据句意,可知应该是没有吃早饭,所以选C。

2、本题主要考察时态和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由every day可知该题是一般现在时,排除D,D是现在进行时。Marry是单数,开头的助动词应该用Does,所以选C。

扩展资料:

(1)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我已经完成我的家庭作业)在这个例句中,用虚词“已经”来表示动作的完成,而在英语中,则是将句中的谓语动词finish转变成现在完成时结构have finished来表现finish这个动作已经发生过了。

(2)She is reading a book carefully. (她正在认真看书)在汉语中,用虚词“正“来表示“读书”这个动作正在进行,而英语中,则需要将“read”转变成现在进行时结构”is reading”

(3)He will be back in ten minutes.  (十分钟后他将回来)在汉语中,用虚词“将”来表示将来的动作,而英语中则需要用一般将来时的结构“will +动词原形”来表现。

跨文化交际英语unit1答案

智慧树知到《跨文化交际(东北农业大学)》见面课答案 1、The origin of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ssociated with a monster called “Nian”.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2、Tomb-sweeping Day is a time to remember the dead and the dearly departed.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3、Thanksgiving Day in America is a time to offer thanks, of family gatherings and holiday meals. It is celebrated on the 4th Tuesday of December.()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4、In crisis perio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old and new culture are seen in a romantic way.()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5、Keeping in touch with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at home and around the world by telephone, email and letters will help reduce and overcome the effects of culture shock.()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1、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rue about culture.() is all about meanings. is everything. is everywhere. of the above. 正确答案:All of the above. 2、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most important of all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lture.() is learned. is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is based on symbols. is subject to change. 正确答案:Culture is learned. 3、Individualistic cultures are more self-centred.()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4、Non-action is a kind of concept of Confucian philosophy.()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5、 _____ had laid the foundation of the later western philosophy.() philosophy 正确答案:Greek philosophy 1、Similarly, people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ave similar understanding of the same colors, but the connotation of colors can also carry similar meanings in different cultures.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2、Euphemism refers to the use of pleasant mild or indirect words or phrases in place of more accurate or direct one. ()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A 3、Generally, when we talk about topics that are considered too personal or too controversial, we’ll talk it frankly.() A.正确 B.错误 正确答案:B 4、Chinese cuisine culture plays very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ves, but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小思本文地址:http://aiyundongfang.com/yingyu/8396.html发布于 09-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学思外教

阅读
分享